正文 第12章 對話與訪談(12)(1 / 3)

中國電視體製改革勢在必行

困境一方麵來自電視的體製,另一方麵還來自於市場的競爭壓力

寧可讓電視娛樂,也不會讓電視觸及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胡:中國電視目前麵臨的困境與整個外部的大環境是緊密相關的。整個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經濟形勢決定了這個行業、事業的管理環境,因為經濟的壓力帶來就業的壓力,帶來社會穩定的壓力,自然媒體的管理就要嚴格一些,媒體就要平靜一點,輿論監督、新聞深度報道類節目可能沒有太大的空間了。

劉:電視目前的困境一方麵是來自於意識形態的壓力,另一方麵還來自於市場的競爭壓力。現在央視和省級衛視、各省級衛視之間的競爭程度比以前激烈多了,但是最後這兩種壓力合二為一,使得所有地方電視台最後都走到了同一條路上,那就是不約而同選擇電視劇、娛樂節目的內容策略。這樣做另一方麵可以避免意識形態帶來的管理限製,一方麵還可以保證一定的收視,並在廣告市場上占據一定的份額。但這種節目內容策略帶來的問題是,觀眾主體越發被“386199”所占據,即農村婦女、小孩、老年人這三個群體,而年青一代、知識分子、新貴階層卻越來越遠離電視,而更多地依賴於網絡。現在地方電視台的節目真是沒法看,這對未來的中國電視影響會很大。

胡:在管理層麵,它有時寧可讓電視娛樂,也不會讓電視觸及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中國電視麵臨的一個是政治壓力,一個是市場壓力,這樣“帶著鐐銬跳舞”反映到節目內容層麵就成現在這種狀況了。

徐:麵對這種困境,中國電視改革勢在必行,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想通過上麵出台一個政策在短時間內把局麵翻轉過來是不可能的,必須基於現在的情況做漸進式的改革。

第一,電視改革最根本的是改革以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為核心的機製。為什麼這個省八個頻道,那個省十個頻道,這是由誰來決定的,誰可以取得這些頻道資源?這是電視改革的根本,涉及到利益的最終分配。資源配置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各種媒體之間的壁壘,報紙為什麼不能辦電視,電視也可以去辦報紙啊;其次,還要打破行政區化和部門壟斷的格局,比如說在一定條件下企業集團可以去收購頻道資源;再者對頻道資源的功能做明確的劃分,商業頻道要在市場上競爭,專業頻道才可以收費,必須進行明確的功能劃分,而這些改革在現在是有可能進行的。在新聞出版領域,新聞出版總署已經啟動了類似的改革,提出要在2008年底推出三到五個跨區域的傳媒集團,如果新聞出版總署能做這種改革,那麼相信廣電部門也能夠做到這一點。

由於媒體之間定位與分工不明確,帶來的兩個直接惡果一個是內耗,一個是克隆。內耗很典型,比如電視劇你播兩集,我肯定播三集,現在央視一套、新聞頻道的《朝聞天下》和二套的《第一時間》就形成了內耗。再一個必然導致克隆,即低水平重複。

劉:中國電視要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體製改革。這幾年新聞出版行業發展是很快的,原因是報業進入市場的門檻不高,還允許跨產業辦報,市場進入退出機製也相對比較完善。中國電視曾經也有過一些嚐試,比如旅遊衛視、青海衛視等,但整體上的改革沒有出現。

徐:第二,中國電視在管理方式上一直是政策管理,隨意性比較大。每個星期電視台都要開例會,通報哪些事情不許報,這種做法缺乏法律的支撐。現在立法問題又是很敏感的問題,但是法律肯定是把雙刃劍,既製約了製作方,又製約了管理方。

第三,電視台內部的創新動力不足。創新力量不是不存在,而是由於以前許多的創新努力都受到了來自各方麵的阻撓,結果電視台從上到下對創新就再也沒有動力了。眾所周知,做創新的成本極高,而且電視台缺乏有力的獎勵機製,其創新的努力得不到充分展示和拓展的空間。

第四,現在電視台發展仍然不能避免個人英雄主義的傾向。一個電視台、一個頻道、一個欄目的生存與發展缺少一種體製的保證、機製的保證,往往碰到一個好的製片人或者好的頻道總監,頻道就有可能轉危為安,反之也是如此。這種問題如果長期存在下去,中國電視的長遠健康發展的確令人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