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充分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媒介的社會責任
電視產業發展與媒介社會責任的喪失好像並沒必然的關係
中國電視產業隻有健康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媒介自身的社會責任
胡:近些年來,中國電視在產業發展方麵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同時也產生了媚俗化、低俗化的現象,由此產生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批評和非議,這是否意味著電視的產業發展與媒介的社會責任之間會產生必然的衝突?
劉:電視產業發展與媒介社會責任的喪失好像並沒有必然的關係。有時候電視產業發展了,媒體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
我們曾經擔心中國的電視劇,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苦悶,(20世紀)80年代受到港台劇的衝擊,90年代後期受到日劇的衝擊,21世紀初又遭遇到韓國情感劇的衝擊。不過,現在中國電視劇已經通過“製播分離”的改革,實現市場化的運作,充分競爭保證了電視劇的規模與質量。尤其近些年來,中國電視劇利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利用中國非常開闊的曆史,利用中國人的當下關懷,利用中國人的精神追求,或者將這些要素結合到一起,拍出來的戲越來越好看了。能形成這種局麵,應該歸功於“製播分離”後的市場運作和充分競爭。
胡:現在的電視劇基本上是體製外運轉,體製內隻占少數。媒體要想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必然需要產業的快速發展,但如何實現產業的發展,一般的人會認為隻有低俗的東西才可以刺激市場,才會得到很高的收視效果和市場回報。但是電視劇的市場發展充分證明,真正占主流市場的恰恰不是低俗的東西。
劉:現在我們根本沒必要說中國電視劇是不是就格調低下了,誰說老百姓都喜歡格調低下?這些年的《闖關東》、《光榮歲月》、《金婚》等等,都是很主流的。電視劇的道路生動說明我們不用擔憂創新不足,也不用擔心人才素質低下,最根本的核心是有沒有充分競爭的機製,市場決定一切。
徐:每個市場都有自我淨化的過程,中國電視也是如此。
胡:看來,中國電視產業隻有充分而健康地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媒介自身的社會責任。
突破誤區,推動電視節目創新
講創新講多了,講堅持講少了
尋找中國觀眾最渴望的或者深層次的需求
胡: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電視,我個人將其分為以“宣傳品”為主導、“作品”為主導和“產品”為主導三個階段,今天電視節目創新的難度在於“宣傳品”、“作品”、“產品”的三種訴求同時存在,目前它又麵臨著新媒體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衝擊,好像陷入了一個悖論,一方麵看到的中國電視是目前最活躍的前沿媒體,但同時它又是特別容易受到市場衝擊的媒體。
徐:可以說,電視一方麵是先進文化的代表,一方麵又常常是落後生產力的代表。
胡:這些年來,中國電視節目無論在形態創新,還是內容創新上,好像陷入了一種困境。
劉:其實我倒覺得,我們講創新講多了,講堅持講少了。我先從創新的角度來講,改革開放以來走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前,更多是閉門造車,盡管也看到國外的東西,但從電視欄目的形態來講,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第二個階段)90年代中期開始以湖南衛視為代表,走的是全麵克隆路線,開始是克隆港台,後來是克隆日本,再後來是克隆美國,最後發現全世界電視欄目研發基地在歐洲,歐洲專門用於模型輸出。現在電視欄目在形式上來講也需要走入第三個階段。
徐:對所有的創新嚐試都應該積極肯定,哪怕是似是而非的感覺,對新聞頻道可以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