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對話與訪談(15)(3 / 3)

楊:定位的特色或差異性,對一檔電視欄目競爭力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您在這方麵一定體會頗深。

胡:定位包括了內容定位和觀眾定位,也就是做什麼,給誰做的問題。一檔電視欄目的定位,一定要形成特色和差異性,或者簡單說是打什麼牌,有什麼獨家賣點的問題。以《藝術人生》為例,當它準備推出時,央視已經有了一套的《實話實說》,二套的《對話》,三套的《聊天》和《朋友》,與它們相比,《藝術人生》應當打什麼牌,賣點在哪裏?《實話實說》的價值在於它的話題,《對話》在於人物的高端性,《聊天》是打倪萍牌,《朋友》是打娛樂圈牌。《藝術人生》在內容上和它們有雷同,樣式上也沒有絕對的優勢。在策劃時,我曾經提出,當時中國談話節目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現場觀眾和場外觀眾的元素沒有做足,《藝術人生》是否可以在打觀眾牌方麵多下點氣力。後來,欄目采取了公布即將入選嘉賓,再通過各種媒體征集與嘉賓相關聯的場上觀眾這一辦法。果然,由於改變了現場觀眾的征集辦法,使《藝術人生》的現場觀眾,不像其他談話節目的觀眾一樣,不再享受“免費的午餐”。由於觀眾是通過征集被選出來的,因此他們對心儀的嘉賓的關注和興趣,通過電視屏幕的放大,就格外有意味、有趣味。這使得《藝術人生》獲得了空前的觀眾忠誠度,也使得這個欄目在較短的時間裏迅速崛起、走紅,至今依然保持著極大的影響力。

楊:在您的著述中,頻道專業化很早就被提及,而且在您參與若幹頻道的策劃設計中,也提出了許多極具針對性的觀點,很想聽聽您在這方麵的思路和想法。

胡:在頻道層麵,我參與了幾十個從中央到地方電視頻道的策劃和設計工作。以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為例,1999年,當時剛剛就任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主任的高峰先生和我探討創建科教頻道(CCTV—10)的問題,並由我執筆,寫出了第一個科教頻道的總體策劃方案。科教頻道的主體內容,是科學教育文化類的節目,也就是中國電視業界熟悉的社教類或專題類節目。這一類節目曾經與新聞、文藝並稱為中國電視節目內容的三大支柱。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新聞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文藝娛樂類節目也一浪高過一浪地迅猛突進。電視新聞改革從《東方時空》對早間新聞的突破,《焦點訪談》對輿論監督類節目的突破,《新聞調查》對深度報道的突破,這一步步走得非常堅實,線路非常明確。而文藝娛樂類節目,從傳統的晚會到綜藝節目、綜藝談話,一直延伸到遊戲娛樂、益智,再到選秀,這個線路也是轟轟烈烈,波瀾起伏,對電視和社會的影響顯著。與它們相比,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相當輝煌的社教專題類節目,此時卻風光不再,處於低穀滑坡狀態,有的電視台甚至將社教專題類節目的製作部門和相關的節目、欄目從體製上予以撤銷,情況極不樂觀。

在這種情形下,接受科教頻道策劃的任務應當說壓力不小,在社教專題類節目整體非常不景氣的前提下,不論是人才、資金,還是社會的關注度,都對科教頻道的創建不利。我們應當創建一個怎樣的科教頻道?未來的科教頻道依靠什麼立足?我的思路和想法是:一方麵必須突破社教專題類節目墨守成規的現狀,充分吸納電視新聞改革和文藝娛樂節目改革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麵,必須為科教頻道賦予不同於新聞和娛樂的獨特定位。這一定位必須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是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著眼於未來的較高起點。我想,作為國家電視台,央視的科教頻道既需要腳踏實地,著眼現實,更需要誌存高遠,擔當國家、民族與時代的責任。於是,我為科教頻道提出了“三品”的追求:科學品質、教育品格、文化品位,而且我堅信,“三品”的理念不僅不會使該頻道陷入曲高和寡的窘況,而且還會煥發出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因為在中國電視整體格局中,甚至在當代中國文化的整體格局中,這樣的內容是稀缺的,是具有巨大的潛在需求的。我曾多次說過,電視媒體不能太急功近利,表麵看起來,“三品”的內容可能不具有現實和市場的價值,但從長遠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就意味著金錢和財富。“三品”當然屬於可以贏得良好形象和口碑的那一類。自2000年正式開播以來,科教頻道在“三品”的旗幟下,銳意改革,不辱使命,創造了不俗的業績,也為中國社教專題類節目的重新崛起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