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對話與訪談(15)(2 / 3)

楊:2006年7月,您擔綱策劃的33集電視大片《再說長江》播出後產生了熱烈的反響,該片第一次提供了真正由中國人拍攝的萬裏長江的最完整、最清晰、也最準確的影像,同時在電視大片的敘事上也作出了許多新鮮的探索和嚐試。在這部電視大片的策劃中,您提出了怎樣的思路和方法?

胡:《再說長江》是一部張揚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的電視大片。該片創作麵臨的最大難點在於,如何協調主流意識形態的宏大敘事訴求與觀眾個性化、貼近性訴求之間的矛盾。在敘事上,我把自己多年策劃實踐中的經驗概括為“八化”,這就是:宣傳話題化、話題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化、細節情感化、情感趣味化、趣味個性化、個性觀點化,這“八化”也成為我對這部大片在解決上述難點方麵的思路、方法和要求。如第15集《告別家園》和第16集《他鄉故鄉》,從主流意識形態的訴求來看,宣傳三峽移民的壯舉和成就應當是首要任務,在策劃時,我們首先把這種宣傳任務話題化,對國內外普遍關注的關於三峽移民的若幹話題做了梳理,既滿足宣傳需要,同時也回避可能產生的負麵效應。沿著移民話題,尋找移民故事和人物,我們選擇了巫峽邊船老大冉應福一家的搬遷故事。在跟蹤拍攝中,捕捉了若幹生動細節,這些細節既要體現充足的情感和趣味,又能體現主人公的個性特點和思想觀點。如冉應福拆除剛剛在巫峽邊建的新房時,不經意說出的一段打油詩,以及冉應福在舉家遷移、告別老家的船上即席發表的談話,既表現出他們“舍小家,保大家”的高尚境界,同時也把他們故土難離的酸楚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全片的說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得到了有力提升。

楊:您在1998年就發表了《電視欄目:背景、策劃與設計》一文,提出了電視欄目策劃與設計的八個環節。這八個環節的表述,今天看來,依然相當全麵、有效。

胡: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電視的運行載體從以節目為核心進入到以欄目為核心的階段。由於欄目生產的經驗不足,從國家台到地方台,許多欄目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不論是從宏觀到微觀,各個層麵都常常處於模糊混亂狀態。欄目生產普遍需要規範,需要模式,需要簡潔明快的模板。我在參與了幾十個欄目策劃的基礎上,整理出了電視策劃的八個環節,即宗旨、定位、策劃、選題、版式設計、風格樣式、運作方式、宣傳推廣,這八個環節比較全麵,也符合電視欄目生產的流程規律。

楊:您參與了許多名牌電視欄目的策劃,給這些欄目提出了很重要的點子,那您能否從八個環節的角度,來談談提出這些點子的一些背景以及產生的效果?

胡:以選題為例,欄目選題與節目選題有什麼不同?這是我在進入電視欄目策劃過程中每每遇到的問題。1994年,《東方時空》開播一年後,《東方之子》遇到了選題上的困難,主要是單體節目的高製作水準和相對的低收視率形成了很大矛盾。如何解決這一困難?我想,首先要解決欄目選題的標準問題。欄目中的單體節目和非欄目播出的單體節目之間在選題上顯然存在著區別,非欄目播出的單體節目可以不考慮連續性,但是欄目中播出的單體節目就必須考慮到欄目的整體需求,應當成為欄目整體選題的有機組成部分,需要一個在單位時間裏相對統一的標準,否則,就很難獲得統一的宗旨、統一的趣味和觀眾的持續關注。如果今天是娛樂明星,明天是官員,後天是專家教授,由於這些人物選題對應著不同的觀眾群,沒有統一設計,就很難形成欄目的整體感。針對這種情況,我提出了六個字“有主題,成係列”,就是要有統一的主題,而且這一主題在一定時間內要係列化地連續播出,這樣才有可能在特定統一時間裏獲得相對統一的標準,贏得特定觀眾群相對持續的關注,這應該是欄目選題和節目選題的差異所在。記得當時我提出了著名學者訪談係列、名牌大學校長訪談係列兩種選題,播出效果非常好。此後,“有主題,成係列”成為《東方之子》重要的欄目選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