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責任與角色(8)(3 / 3)

張:應該說,我們的編導突破了這個難度。比如,《告別家園》和《他鄉故鄉》,講述的是三峽移民告別家園,我再看的時候還是很感動!百萬移民在世界移民史上都是罕見的,百萬人的情感、命運最後凝聚到冉應福和他一家人的身上,反映移民的這兩集完全印證了“真實、細節、情感”。細節,如移民一到新住所,煤氣不會使,高壓鍋不會用,學騎自行車等,都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個細節能夠讓人記住一集節目。故土難離啊,生活這麼多年的地方一下子要走了,能沒有感情嗎?一家人說清楚了,百萬人家就說清楚了,說“難度”可能這就是難度。選到這樣的典型人物就實現了突破。

胡:還有一個感興趣的問題,我對您的職業生涯有兩個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就是80年代初期中央電視台成立經濟部,您是第一任主任;第二就是您長期主抓對外宣傳。經濟發展更多的是偏內的,外宣則更多的是偏外。從經濟的角度看,長江這20多年恰恰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從外宣的角度看,《再說長江》也肩負著弘揚中華文明的重任。我想請您從這兩個角度來談談《再說長江》,是不是有一個“內外結合”的思路,即在電視經濟報道和對外宣傳之間尋找結合點?

張:在籌拍《再說長江》時,我提出一定要多表現經濟。《話說長江》涉及到的經濟內容有限,大量的還是展示自然、文化、曆史、文物、名山大川等,因為當時是80年代,中國經濟並不活躍,萬元戶就可以成為全國典型,一個飯店轉成個體餐館也是全國典型,鄉鎮企業這個概念還沒有產生,那是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這20多年來,恰恰是長江三角洲快速發展的時期,這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這20多年來,中國最大的變化是經濟社會的進步,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片中展現的上海一對夫婦的賬本是最典型的例證。因此,這部片子也是體現我們20多年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原則的一個成果。要表現長江,不僅要關注它擁有的豐厚的自然、文化、曆史的東西,更不能忽略經濟的影響,這個片子必須表現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經濟生活的變化,這是國家建設的成功。

此外,這部片子還要表現能夠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東西,崇尚群體、自強不息、人文關懷等等。我們要實現偉大的民族複興第一步就是看精神。如果說沒有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沒有那種不屈不撓、不畏艱險的精神氣質,我們很難實現國家發展的宏偉目標。片中,那些舞火龍、劃龍舟的場景最能體現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同舟共濟,勁往一處使,長江巨變是由無數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的。沒有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的民族不可能發生這樣的巨變。在《再說長江》拍攝製作的過程中,我反複說到一句話,即片子的核心就是圍繞“變與不變”。“變”主要就是指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要說自然景觀變,你說樂山大佛變,它怎麼變啊?但是你要看到大佛腳下的人在變!“變”的是中華民族的那種精神,“變”既有長江給人民帶來的變化,也有人們給長江帶來的變化。

胡:最後,我想請您從個人的角度給《再說長江》一個評價。您覺得它在央視的紀錄片史上會占據什麼樣的位置?

張:我覺得可以用“鴻篇巨製”來形容《再說長江》。從它的內容看,選題觸及了能夠連接海內外中華兒女情感的長江,涉獵麵非常寬廣,充分展現了長江流域的人文、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等。從形式上來講,它是電視界首次探尋長江源頭,中央電視台動用三架黑鷹直升機航拍長江源頭,以影像的形式將源頭的壯觀場麵展現在世人麵前,這是建台史上沒有過的。截至目前,真正能夠到達長江源頭的全世界也不過30多人,但是從來沒有人到那兒記錄下影像,我們記錄的源頭影像應該說具有非常珍貴的史料價值。從拍攝手段來講,我們采用了高清技術,水上、陸地、空中,全方位立體式展示,中央電視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實行大兵團作戰。從表現理念看,我們采用了一種很平實的手法,它不僅讓人們看到長江的變化,更給人們留下了連綿不斷的深層思考。這些思考能夠啟迪人們的心靈,這使《再說長江》超越影像層麵,獲得了更加厚重的分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再說長江》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靜下心來慢慢思索,它必將成為一部經典作品。

(本文發表於《現代傳播》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