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責任與角色(8)(2 / 3)

在這部片子裏我們沒有結論式的語言,也沒有拔高式的語言,而是一種敘述式的語言,我們是用一種真實、平實、樸實的語言來講述長江,講述長江的人,講述長江的故事,講述長江的變化。所以,《再說長江》會不會再現當年的輝煌並不重要,因為今天的觀眾有著多樣的選擇。但是好的作品是會流傳的,它不會是一陣風就過去了的,它會留下長久的記憶和令人回味的感受。

胡: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20多年來電視的收視環境發生了變化,一方麵是電視產品在豐富,功能在多樣化,另一方麵觀眾的接受、選擇也多樣化了。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好用原來隻有一兩套節目時的收視效果來衡量今天的節目質量了,《再說長江》無疑有著它不可替代的價值,這就是好多觀眾所說的“中央電視台的氣派”。那麼,如何理解中央電視台的氣派,或者說這部片子如何體現這種氣派?觀眾可能是一種直覺的判斷,作為總監製,您提出的標準和要求是怎麼樣的?

張:看一個媒體的實力,就是看它的品牌價值。要說它的“氣派”其實就在於它有沒有這個品牌。中央電視台現在的發展方向是頻道專業化、專業頻道品牌化。怎麼樣才能產生品牌?我個人畫了一個品牌創立的規律鏈條:品牌靠質量,質量靠創新,創新靠技術,技術靠人才,人才靠管理。我講的技術包括硬件也包括軟件,我們生產的是精神產品,它也遵循這樣一個過程,綜合循環,互相帶動。要產生轟動效應,要有這樣的氣派,就得從中央電視台整體發展戰略出發,從我們整個的發展鏈條出發,這才能構成我們的整體實力,有了實力才能打造品牌。從表麵看,《再說長江》是我們推出來的一個有社會影響力、具有品牌價值的電視節目,實質上其背後是中央電視台多年來不斷增強自身實力,不斷引進高新技術,不斷培養和鍛煉優秀人才的一個結果。因此,《再說長江》不僅是近年來我們台推出的有影響力的紀錄片之一,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我們事業發展的一種體現。中央電視台整體實力在提高,在壯大,因此才能體現出這個“氣派”。

胡:表麵看,《再說長江》是一個大製作,背後則是央視多年的經營。您剛才說的幾個“靠”很有新意,“品牌靠質量,質量靠創新,創新靠技術,技術靠人才,人才靠管理”,那麼,從您個人的角度來說,《再說長江》在您30年的電視職業生涯中占據什麼樣的分量?《再說長江》前後曆經三年,從立項到拍攝、製作都是在您宏觀把握和指導下進行的,您感覺難度或者壓力最大的地方在哪兒?

張:就我個人而言,有生之年能夠投入大量精力,圍繞長江去做這樣一個節目,意義很大,分量很重。為什麼?因為《再說長江》觸及了維係海外五千萬中華兒女精神紐帶的一個重要載體——長江。要把這部片子介紹到海外,甚至在海外的華人媒體中播出,讓我們的海外華人、華僑也能感受到長江的巨變,進而感受到中國所發生的變化、我們這個民族所發生的變化。因此,在觸及這個選題的時候它很自然地給了我一份厚重感,它在我的電視生涯當中,是永生都不會被忘記的事情。

當這個選題提上日程的時候,我是非常有信心的,從我多年的電視經驗來看,選題成功就意味著片子成功了一半。為什麼?它前麵有一個別人無法獲取的20年的影像資料,通過這些影像資料和我們現在的長江產生勾連,它就具有了非常強的曆史縱深感,這一下子就把20年的時間給連接到了一起。這是別的媒體所沒有的,所以說這個選題、創意一出現我就認為一定會成功。在創作過程中,我沒有給攝製組更多的壓力,我就給他們留了六個字:“真實、細節、情感”。“真實”是生命也是靈魂,20年前拍攝的是真實的,20年後還是要真實。“真實”裏麵包括了真摯、真情,這些都是融為一體的。真實地去表現人給長江帶來的變化以及長江給人帶來的變化。三峽,是不是長江給人帶來的變化?那反過來三峽是誰建的?那不是人們的創造嗎?“細節”就是要有故事,要有那種很鮮活的,和人們生活貼得很近的,觀眾能夠觸摸到的生活。再一個就是“情感”,情感也源於真實,細節給它們支持。從目前的成片看,這六個字基本都做到了。我相信這個團隊,它聚集了全國20多個電視台的電視精英以及許多文化精英、專家學者,他們為這部片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胡:但是,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這部片子作為一個整體要求大氣、氣派,這是33集的規模所要求的,它代表了央視2006年度的水準——最新的技術、最新的影像、最新的電視話語、電視藝術的思維和創作手法。第二,您提到的六字要求“真實、細節、情感”既宏大又微小,在具體的操作中要做到由小見大,難度不小。從細節看,可能是個人隨感;從宏觀看,又必須升華為民族情感,真實既要展現局部的真實但是又必須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總體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