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潮流與趨勢(7)(3 / 3)

“故事”熱浪的背後

最近一個時期,“故事”成了中國電視業內外相當流行的一個詞彙或字眼。不僅虛構類電視內容(如電視劇)在講,介於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電視內容(如綜藝類節目)也在講,甚至非虛構類的電視新聞、紀錄片也在講;節目在講,欄目在講,某些頻道甚至是整個媒體都在講。我們注意到,各種類型節目,如少兒節目、法製節目、對農節目在講故事,健康服務節目、科教節目也在講故事,一些頻道如四川衛視、重慶衛視則已經把“故事”升格為頻道定位的高度去推廣。這種景觀在以往是相當罕見的。為什麼在近一個時期裏“故事”被大家廣泛而熱烈地探討,各種節目、欄目、頻道紛紛打出故事牌?“故事”熱浪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個人以為至少有以下幾種理由。

其一,把電視內容理解為“故事”,體現了今天電視人對電視內容本質的一種新的理解。簡單梳理一下,最近十幾年來,電視人對電視內容的認識有這樣的變化:相當長一個時期,主宰我們對電視內容的認識是一種功能性的評價,如“導向”、“宣傳”、“政治性”、“思想性”,不管內容是什麼,隻要能夠體現這種功能,就應該是合格的電視內容;此後,我們對電視內容的認識開始傾向於“個別性”、“特殊性”的評價,如“原創的”、“獨特的”、“我的”一種評價標準,能夠體現這種特點的就可能成為一種受歡迎的電視內容;而近幾年來,毫無疑問,“類型化”的、“模式化”的一種內容標準更多地主宰著電視內容的生產與傳播。一種節目形態、欄目形態、內容形態一旦獲得成功就會被迅速克隆、抄襲,造成“雷同化”、“同質化”的景象,這就是我經常講到的“宣傳品”、“作品”、“產品”三個階段的內容差異。而這“三品”評價標準對應的主題詞應當是“思想”、“信息”、“互動”。如果說“思想”更多地來自於宣傳意識形態的導向性要求,“信息”更多地指向電視人獨特的發現、采集、加工、提煉和傳送,“互動”則更多地指向受眾和市場的接受,是傳受之間、電視媒體與市場之間雙向關係的建構。而故事恰恰是“互動”中為市場和觀念所接受,產生互動效應的有效載體。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變化。

其二,來自於電視媒體的激烈競爭。之所以許多電視節目內容故事化,許多電視欄目內容故事化,頻道選擇故事化的生存道路,首當其衝的原因來自於觀眾需求的壓力、電視競爭的壓力。同樣的“思想”,同樣的“信息”如何能夠卓爾不群地傳播,達到最優化的效果,對觀眾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在實戰經驗中,電視人逐漸發現隻有把特定的思想和信息演化為有情節、有趣味的故事才能形成差異性,而差異性恰恰有可能使電視節目、欄目和頻道與眾不同,從而形成獨特的競爭力。

其三,來自於觀眾一以貫之的審美取向和審美趣味的要求。古今中外,我們發現聽故事、說故事、講故事或許是體現人類最為日常的、普遍的一種審美取向和審美趣味的重要方式。之所以電視劇至今仍是電視媒體最有競爭力的節目內容,恰恰是因為電視劇說的、講的都是一些虛構的故事。而一些具有相當市場號召力的專欄節目也往往是依賴和依托著故事,如“情感類故事”、“傳奇類故事”,這給電視節目中一些非虛構類的節目如電視新聞和紀錄片帶來一種相當大的壓迫。所謂的“新聞娛樂化”傾向,就意味著非虛構類的新聞節目也因此而向著講故事的方向尋找出路。我想這就是人們傳統與現代不變的審美取向和審美趣味的自然延伸。

當然,“故事”成為當前電視內容生產、傳播的一種熱浪,還會有其他一些緣由,如電視傳媒的傳播特質、電視傳媒的敘事特質、電視傳媒的文本特質……因此,電視媒體各層麵、各環節熱談“故事”、熱說“故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發表於《媒介方法》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