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品牌與策略(11)(2 / 2)

三、走中國特色的電視品牌建設之路

《今日說法》十年的發展道路走得堅實、走得紮實、走得踏實,該欄目對自己肩上的責任相當清醒而明確。盡管法製類節目所麵臨的題材、素材有著天然的故事性、懸疑性和傳奇性,完全可以走“懸疑”之路,甚至走“娛樂”之路,但《今日說法》沒有簡單地這麼走,而是充分考慮中國法製建設的需要,考慮轉型期中國社會最普遍的法律服務的需要,考慮國家電視台戰略發展的需要。總之,是依托、植根於中國現實的國情需要,來安排、設計欄目自身的發展,安排欄目品牌建設的路徑。尤其是在電視媒體與法製建設的關係、與社會生活的關係、與文化傳統的關係上,努力做到平衡和適度,從而為有中國特色的電視節目品牌建設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標本。

第一,電視媒體與法製建設的關係。中國電視媒體一方麵被喻為“社會公器”,一方麵又被視為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按照“社會公器”的要求,電視媒體應該及時、公開、透明地報道和呈現社會生活內容;而按照“喉舌”的要求,則必須嚴守宣傳報道的紀律。對《今日說法》而言,如何處理和麵對正在進展中的法製問題和法律案件,過於滯後難免被視為宣傳灌輸;過於超前或許會幹擾立法與司法的進程,甚至引發社會矛盾。令我們欣喜的是,《今日說法》在處理電視媒體與法製建設的關係上,既認真宣傳又積極幹預,“幫忙而不添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念、思路與方法。在真實、客觀記錄法律案件,回答百姓問題的基礎上,以生動的影像為中國特色的法製建設提供了素材和案例,形成了電視媒體與法律之間的良性互動。

第二,電視媒體與社會生活的關係。《今日說法》創辦的十年,正是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轉型的十年,社會分層日益複雜,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出現,貧富差距拉大……正因此,黨中央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社會發展目標。麵對不同利益群體日益複雜的社會矛盾,電視法製節目無法回避地站到了舞台前沿,直麵這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從媒體自身的利益訴求來看,曝光、揭露和展示這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理應獲得極高的社會關注和極高的收視率。但僅僅滿足於曝光、揭露和展示,難免激化和放大這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不利於社會和諧。《今日說法》的可貴之處在於麵對電視媒體天然的好原料,沒有一味地追逐獵奇,追求收視率,而是更多地考慮可能產生的社會反響和傳播效果,始終保持理性和控製,考慮從建設性的意義上處理這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從而維護了自己社會公正的良好形象。

第三,電視媒體與文化傳統的關係。我們民族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自己完善的道德觀、價值觀和法律觀體係。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所指出的,中國是一個“人情”大國,以血緣為核心形成的完整的價值觀體係,呈現為日常生活中每個社會成員相互自律的一係列“情理”和“道理”。而這些“情理”和“道理”與現代的“法理”之間,既可能相互吻合又可能存在分歧和衝突,許多法律案件都可能存在著情理、道理和法理三者之間複雜的糾葛。《今日說法》十年發展的進程中,推出了大量引人注目的案件,牽涉到情理、道理和法理之間的複雜關係。該欄目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妥善地解讀和處理所麵對案例中牽涉到的情理、道理和法理三者之間的複雜糾葛,積累豐富的經驗。

正是在上述三個關係的處理上,《今日說法》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做了許多創造性的探索,沒有簡單地、一味地追求電視媒體自身的利益,而是辯證地、智慧地發現、記錄和回答了所麵對的豐富複雜的社會生活對象和內容,從而獲得自己的獨特性、優質性和稀缺性,乃至不可替代性,走出了中國特色的電視品牌建設之路。麵對未來,《今日說法》依然任重而道遠,我們期待《今日說法》為推進中國法製的進程,為和諧社會的建構,以及中國特色電視傳媒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本文發表於《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