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說:“不經意間的事情,往往最值得回憶。”
巴爾紮克有個癖好,隻用有缺口的杯子,即使買來的新杯子也會用調羹在杯子上敲個小缺口,無論在家寫作或參加宴會,都帶著它。當雨果到他家拜訪時,也用缺口杯子給雨果衝咖啡。雨果抿一口咖啡時,終於明白了巴爾紮克缺口杯子的用意,是在提醒自己,無論寫多少作品都有缺憾,以此激勵自己。抱著如此心態,巴爾紮克二十多年寫作生涯中,創作九十一部不朽的傳世之作。
雨果在巴爾紮克的鼓舞下,感悟到肢體的殘缺也是一種美,因為脊椎病,他堅持麵對窗欞站著握筆寫完了《悲慘世界》。
易卜生出於寫作的靈感,始終把人生看做一個大舞台,珍惜所有的過程,他留下的名言:“失去的才是最美妙的。”
如果嚴鳳英沒有遇到“文革”,她依然是飄飄蕩蕩下凡來的七仙女;老舍沒有自沉太平湖,他還會鏗鏘有力地發出“重整河山待後生”的呐喊,潘漢年潛伏勝利,沒有含冤致死,新中國就多了一位曠世英才。
陸小曼與徐誌摩定格在初見,又怎麼會有“翡冷翠的一夜”詩篇。吳祖光遭劫,新鳳霞沒有說評劇是我的生命,祖光是支撐我生命的靈魂,不能兩全,我寧要祖光,王寶釧為薛萍貴等了十八載,我可以等祖光二十八年,一代評劇皇後又怎會落得痛打批鬥,半生癱瘓……
世界沒有如果,人生哪來也許。是命、是運,是悲催、還是遺憾?空落得色彩詭譎,浮想聯翩。
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文物六十五萬件,翠白玉、東坡肉、毛公鼎乃鎮院三寶,令人驚讚。而吸進眼球的竟是一件幾經戰亂,外強擄掠,失而複得,留有殘缺的文物。流連駐足者留下無限遐想和言簡意賅的感言:“完美的瑕疵,瑕疵後的完美”。“瑕不掩瑜,敢於泰山北鬥並駕齊驅。”“美,往往是以不完美而存在。”凸顯觀眾的審美情操與文化底蘊。
辛棄疾的“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多少甘苦在冥思中泛起漣漪,回味無窮。空巢不能空心,抖擻精神繼續攀登。守護的是殘缺家庭,點燃的是亮麗人生。
窗外悠然飄來汪明荃的經典歌聲:“聚散也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山水共作證……”婉約纏綿的旋律回聲下,留下幾多人間共鳴。真正地強者不是沒有眼淚的人,而是飽含眼淚奔跑的人。
曾經舉案齊眉,而今孤枕冷衾,曾經共嚐榮辱,而今空巢獨守。斟調一杯滾燙的巴西咖啡,苦澀兼容,醒腦提神,沏好一盞虎跑泉的龍井,幽香綿柔,沁心入肺。把往事當成一場宿醉,跟往事幹杯,在殘缺中陶醉,用餘生去品味。
生活仿佛一部法典,有時嚴酷,讓人除了服從別無選擇。即使銀河斷,鵲橋散,曲聲遠,琴聲顫,也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生命不過是一個過程,死亡不是終點,隻是離開,一個輪回。可以離開的隻是生活,不能走出的是生命。“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東坡的哲言發人省醒。難以彌補的殘缺,情思綿綿,回憶永遠,在無限緬懷中,催人奮進,形成光環,釋放正能量。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沒有不顯老的皺紋,卻有不褪色的生命,美夢做長了難以成真,悲情藏久了,必然神傷。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李白妙用誇張寫絕天下憂愁,抒發詩人懷才不遇的憂憤。將積鬱數十載的怨憤劈空傾瀉,如大潮奔湧,驚心動魄。將無形的愁思化為有形的白發,使“愁”的深度化為“白發”的長度,既誇張又合情理。對鏡自問,將詩人抑鬱憤激心情與對年華逝去的感慨含蓄委婉地表達出來,震撼給力,引人深思。人間多少事,怎一個“愁”字了得!
沒有人能割斷曆史,這就是曆史。因為它是生命的軌跡,血脈的延伸,所作所為的烙印,代代相傳又剪不斷的記憶。沒有蓋棺定論的史料,隻有不泯人心,以史為鑒的評論。曆史不能粉飾,更不允許穿越。
今日之中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走了的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大海波光;留下的是“衣袋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蠟炬成灰情猶在,烈火燒盡灰不泯。
有潘玉良的身世卑微,畫壇成名,就有潘讚化的甘為人梯,不畏世俗;有老舍的一腔無聲血,投身太平湖,就有胡絜青的屹立不倒,丹青依舊;有嚴鳳英的“文革”蒙難,蒼天滴淚,就有王冠亞的堅守遺願,奉獻黃梅;有錢鍾書、錢瑗的肝膽照人,不屈人生,就有楊絳的牛棚共度,耄耋持仗,著書立說;有巴金的胸懷坦蕩,直言不諱,就有蕭珊的戀愛八年,相守一生;有謝晉的辨善惡於大地,追人性與血火,就有徐大雯的討清白於人間,求真理於社會;有潘漢年的潛伏英才,忠貞不屈,就有董慧的烈女遇豪傑,囚獄死相守;有顧準的孑孓逝去,子嗣背叛,就有後人的絕口讚揚,流傳後世;有雪蓮的不懼囹圄等待,忍辱負重,誓奪青春,才有秦冉的相濡以沫,蟾宮折桂,重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