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憧憬著海水的明媚,期待著火焰的溫存,都有一顆傷不起的心。驀然回首,空巢尋蹤,人間百態,真實中的虛幻,朦朧裏的確證,既有抽象的意義,又有具體的事物,讓人們去品味他們的滄桑跌宕,還原那些不確定的人生。五味雜陳,七彩繽紛,在時代的洪流裏,追尋並讀懂中國特色的空巢家庭,MadeinChina。
走進空巢,走出空“心”
每個幸福健康的家庭,都希望天長地久,都有過“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一諾千金到盡頭的誓言。但生命竟是如此神奇,諸多現象都在磨合中趨於平衡。人生就是個充滿深邃而又玄妙的謎團。老子雲:“你想生,結果卻變成通向死的橋梁。”實在是驚世駭俗。
空巢家庭隻是佛陀為婚後家庭全過程中設定的一個“驛站”。所謂“同年同月同日死”,隻發生在突發災害時的意外罹難。或是特定形勢下情感全麵崩潰,須臾間殉難的愛情悲劇。而白居易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才是跌宕回環,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懸念無限,沉思悠悠,長恨之歌真實而又強大的藝術魅力所在。
一旦陷入空巢,突然失去親人,巨大的恐懼下仿如泰山壓頂般精神打擊,六神無主,天旋地轉,生活無序,不吃不喝,坐臥不寧,隻感到心口疼痛不能自主呼吸,整個心都碎了。即使沒有過心髒病史,送進醫院經心髒超聲檢查會顯示心肌擴張,但冠脈造影卻一切正常,醫生就判斷你患了應激性心髒病,俗稱“心碎綜合症”。
“心碎綜合症”其實並非真的心碎了,通常其心髒並無明顯的器質病變,隻是這種痛感就像心真的碎了。經過心理平複及適當的心肌營養治療,“心碎”症狀會很快緩解。但對“心碎”症狀放任不管,血管痙攣厲害,也會使心髒驟停、呼吸停止,出現猝死,切勿掉以輕心。
“心碎”真的可能致命。澳大利亞學者研究表明,喪親之痛會削弱人類肌體抗感染的能力。科學家發現,痛失親人帶來的情感壓力會導致部分免疫係統受到抑製,使人更容易感染病菌。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很多人在配偶去世後也很快撒手人寰。
英國前首相詹姆斯·卡拉漢2005年因肺炎去世,享年92歲,而在此前11天,與他相伴67歲的妻子剛剛去世。
美國歌星約翰尼·卡什2003年71歲時因糖尿病並發症去世。當時都說他是因為妻子在3個月前去世而悲傷過度所致。
伯明翰大學的免疫學家發現,悲傷會導致抑鬱和壓力增多,從而幹擾一種名叫嗜中性細胞的白細胞功能。而嗜中性粒細胞的作用是對抗肺炎等細菌感染。
這種作用在老年人身上尤為明顯,因為他們無法生成一種可以對抗這種抑製作用的荷爾蒙,也就是說即使健康的老年人也可能因此患病。
珍妮特·洛德說:“相伴40年的夫妻,在一方去世後,另一個很快跟著走了,這種例子並不少見。現在看來這是有生物依據的。不過致命的原因並非心碎,而是他們受損的免疫係統,這使他們常常會被感染。”
走進空巢的瞬間跌入情感穀底,傷悼無垠的深潭,亟須走出空“心”,否則將會引起一係列的身心疾患。可行的方法一是,閉門大哭一場,是釋放痛苦的最佳選擇。研究發現,動情哭泣時,會分泌更多的激素和神經遞質,有助於去除體內負麵情緒而分泌的化學成份。二是,向至愛親朋傾訴鬱悶,求得心理的“減壓閥”。美國行為觀察學者戴維·哈爾彭說,身邊沒有人可以一起麵對問題是影響壽命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你有在出現問題時能傾訴的人,這是決定你未來的10年壽命的更有效預測因素,比幾乎任何因素都要重要。”英國《獨立報》發文認為,孤獨比吸煙更可怕,更快地送你進墳墓。三是,尋找自己的娛樂愛好,陶冶情操,升華情感。四是,淡化過去,麵向現實,讓往事縈繞心頭,對健康並無好處,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世界有多大的空間,就給你留下多少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