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驀然回首篇(3)(3 / 3)

調整心態,依舊靠自己,隻要能點亮心燈。挺起腰杆,就會走出空“心”的桎梏,才能擁有健康,前麵的路依然充滿希望和光明。

舊夢塵封休再啟,此情如水向東流。

無限傷心事,都在殘山剩水中。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美國作家海明威一組作品中,最重要又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是《老人與海》,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內容簡單而又極短,一個打漁老人,出海了,打到一條大魚,魚太大和它搏鬥,已非老人力所能及,但他用打漁的經驗、技術,最終製服了這條魚,卻很難拉到船上,隻得把魚拖在船尾,返回途中,魚不停地流血,血吸引了鯊魚,鯊魚把這條魚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其實最後老人拉回來的是一副魚骨頭,他疲憊勞累地走向自己海邊的小木屋,睡著了,夢裏還見到獅子。當然作品描寫了海浪的洶湧,老人的智鬥,鯊魚吞噬的殘酷,驚心動魄的畫麵,但就如此簡單,而這個簡單的故事,竟成了一個世界上很少有爭議的諾貝爾獎得主,一個海明威非常重要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原因何在呢?

老人無妻無家,孤苦伶仃漂泊在海邊,棲息於破舊的小木屋裏,經過如此拚搏,拖回來的隻是一副魚空骨,他究竟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說他是勝利者,認為如此年紀,製服了一條碩大的魚,體現了人最高貴的生命力;認為他是失敗者說,拖回來的是副魚空骨,當然是失敗。正方反駁,海在,魚在,老人也在,隻要生命在,今天能製服這條魚,明天還能製服另一條魚,老人信心百倍,當然是勝利者;反方又說,他貧困年老,很難有這樣機會了;正方提高嗓門說,老人雖居住小木屋,但麵對大海大自然,看到小魚過去,大魚過去,隻要有機會就出海,他代表了人類的力量和意誌……正反方如此喋喋不休的爭論下去,這正是海明威營造的一個無窮無盡的話題,這個話題屬於人類的本體。

勝利和失敗,實際上是講不請的,每一次勝利,你可以找到裏邊失敗的因素,每一個失敗,又都能找到勝利的潛在。沒有結論,讓所有參與者投身其間,一會兒讚成這方,一會兒讚成那方,讀者成了徘徊者,永遠有兩難的選擇。海明威開辟了一個宏大架構,作品就偉大了。假如把它當著一個哲理來講,這個作品也就淺顯了。

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提出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又那麼有魅力,它使一代人一定會投入選擇,但是這一代人,一定完不成這個選擇,他又把這個兩難交給下一代,下一代一代一代交下去……

餘秋雨先生以其對文學解剖的獨到高見,自經典作品切入,精辟推進,絲絲入扣,豁然貫通,啟迪省醒。

風馳電掣的時代車輪,已把人們投進一個全新的大變革洪流中。物質充沛,生活多彩,智商情商,理念更新。這樣一個繁華似錦的人生大課堂群裏,生活就是老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看你如何領悟,如何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