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驀然回首篇(4)(1 / 3)

生活、愛情、婚姻、家庭,既營造出圍城,又充盈著人性的溫馨。哲學家周國平說:“金錢可以重掙,曆史可以重演,唯獨生命不能重來。”每個人都需騰挪跌宕,重展身影,看淡前塵過往,從“空”字走出來。一掃“何事秋風悲畫扇”的哀涼,抓住“如初見”美妙回憶的力量,讓經曆的磨難,成為勵誌的營養,這營養來自文化的底蘊。

記得1978年《文彙報》獨家刊出陶鑄女兒陶斯亮的《一封終於寄出的信》。真情傾訴蒙冤負屈,孤女飄零,人間辛酸的慘霧愁雲,刹時間洛陽紙貴,寂寥的大街小巷忽如一夜梨花開,傳遞出春來的信息。而身陷囹圄的陶鑄用撿來的半片煙盒,一支禿筆獄中寫下了《贈曾誌》的七絕:“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碧雲端,無情白發催寒暑,蒙垢餘生亦苦酸,病馬方知嘶嚦晚,枯葵更覺怯霜殘。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鼓舞了無數人的鬥誌。

平反昭雪後的陶鑄夫人曾誌,盡掃空巢陰影,恢複工作後,在中組部胡耀邦同誌領導下,不懼艱辛,逆勢而上,為多少人討回了清白。是真英勇有大愛,唯有豪傑膽照人,壯哉,巾幗!

“共和國第一夫人”王光美,曆經12年鐵窗屈辱,脫掉一身黑色囚服,佝僂腰背,虛弱身體,走出囹圄,多少人來找她開公司,賺大錢。而74歲高齡的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幸福工程”,不僅忍痛把母親留下的古董拍賣換成幸福工程啟動經費,還用她的特殊身份四處“化緣”。竟然和工作人員一起奔走在貧困山區,讓貧困母親脫貧致富。

至2011年底,由王光美開創的以貧困母親為救助對象的“幸福工程”已累計投入8.3億元,在全國29個省(區)設立項目點463個,救助貧困母親25.33萬人,惠及113萬人。

2012年5月15日,第十八個國際家庭日,由家庭期刊集團組織評選和頒布了“改革開放以來,推動中國家庭文明十大致敬人物”特別致敬人物獎,追授予坎坷曆盡的傳奇女性,高尚品格的偉大母親王光美,她以堅貞的信念和大愛,改變了多少貧困母親的命運。

音樂才子張雨生,一場意外讓他的青春戛然而止。當他昏迷72小時,著名廣播人光禹作詞、陳誌遠作曲,張惠妹演唱的專輯《聽你聽我》發行,收入擬用於張雨生住院的醫療康複。雨生逝世後,張爸、張媽,將唱片收入悉數捐給了慈善機構。

2008年8月31日,雨生生前摯友為他舉辦了20周年紀念音樂會,所有售票盈餘106萬元,又全數捐給了慈善基金會。

31歲的音樂魔術師,英年早逝,年邁的父母,不為名聲累,不為金錢贅,讓兒子天籟般歌聲,永遠激蕩在千萬人心扉:

多少喜樂在心中慢慢遊,多少憂愁不肯走流向心頭,

就像魚兒水裏遊,永遠不會問結果,他們知道愛情沒盡頭

一天到晚遊泳的魚啊,魚不停遊

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啊,愛不停休

滄海多麼遼闊,再也不能回首,隻要你心裏永遠留我

一天到晚遊泳的魚啊,魚不停遊,

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啊,愛不停休,

從來不想回頭,不問天長地久,

因為我的愛,因為我的愛覆水難收。

我們都是一條魚,都有覆水難收的愛,都會在空巢的驛站停歇。無論高官顯貴,名宿大儒,草根百姓誰又能逃脫命運的絆索,而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潑灑出永不淡化偉大又最美的背影,有如王光美對人民幸福的追求,有如曾誌對真理的堅持,有如雨生父母自力更生對兒子永遠的緬懷……留下一串記憶的項鏈,展示了做人的真諦。

拂去塵封,臧克家的詩句言猶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