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驀然回首篇(4)(2 / 3)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何須惆悵對空巢,人活著就要這種精神,垮掉的是自己,堅挺腰杆自強不息的也靠自己。這才是人生,顛撲不破的真理。正如臧克家的答卷:“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吧幻光看做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這三句話竟使聞一多先生拍案叫絕。

人生何來事事圓滿,美好的殘缺,遺憾的蒼涼,即使閃爍著晶瑩淚花浸透的日曆,也要勇敢地翻過這一頁。最怕的是沉溺在痛苦中,仿佛赤著雙腳站在雪地裏,忘記了“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空巢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沒有結局的局,沒有落幕的幕。這棋,等待你博弈;這局,要你抖擻精神去打理;這幕,舞台絢麗,候場的是你淡妝濃點,運氣吐聲,滿堂喝彩的一招一式,拳腳功底。

青春有詩情,夕陽有畫意,詩情畫意融進春風裏,迎著彩霞,明天的太陽更美麗。

沒有結果,就是結果,

沒有落幕,永不落幕。

跋文

空巢家庭不是戲曲、歌詞中的一句說白,它就在我們眼前身邊,真真切切,無法躲閃。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錢鍾書先生道出了真諦,無論在城下徘徊,在城外張望,終究要做出選擇。

一路歡歌進入圍城,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苦澀相伴隨,隻是心兒醉。有歡諧伉儷,舉案齊眉,“綠衣棒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的一族,也有磕磕絆絆,一路同行,“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一群。

愛情是不按邏輯發展地,可以緣定三生,同枕共穴,卻難以紅線牽出同日生,又將掐斷紅線同日亡。“天上人間何處去,舊歡新夢覺來時”。空巢家庭則成了婚姻路上,不分階層,或長或短的歇腳驛站。

因為《桃姐》中的精彩演出,葉德嫻獲得世界華人盛典的大獎。2011年連拿威尼斯影後、中國台灣金馬影後等桂冠,65歲的葉德嫻老來風光無限。在接受采訪時她態度爽朗,對生死豁達,百無禁忌的笑談,讓人不禁暗暗叫絕。

帶著無盡的渴望與悲戚,心懷忐忑地踏進影院,衝擊眼簾的是神情遊移的男女,蹣跚舉步的老人。顫抖的雙手接過餐飲,假牙縫裏懸掛的菜葉,左顧右盼渾濁的眼眸,詞不達意的對話。畫麵延伸,桃姐躑躇不前,獨守老人院一角小屋檢點衣物,惶悚不安晃進洗手間,那老之寂寥,悚然震撼。

從柴靜訪談《看見》中描述,人們找到了一個衣食無憂已多次獲獎的女演員與一個寄人籬下的老女傭,對宇宙和人生的永恒與無常的悲哀又無奈的共鳴。看到春華不再的葉德嫻一個人在空曠的房間裏,傻傻地同貓咪說話,或是一次次翻開她兒子幼年時相冊,自語喟歎:“一生人隻一個,血脈跳得這樣近,而相處如同陌生,闊別卻又覺得親……”人們會清晰地感知,熒屏上下相距千裏的老婦人,有著孤獨、寂寥、無依無奈,情感的融會貫通,流轉奔放,直瀉而下,聲情並茂,動搖人心。切中當代脈搏,抹平代溝之界,喚起互動與共鳴,詮釋良知人性的回歸,絕非票房炒作所企及。

惶恐冥思須臾間,大屏幕仿佛特寫幾行粗體黑字:

若幹年後:

中國將有1/3的老人

將近1/3的空巢家庭

空巢已非老年人的“專利”……

一聲“開麥拉”,隨著鏡頭推移,遠景近影,熙熙攘攘人群中,銀發飄揚,滄桑臉頰呆滯的眼眸,中年男女神色匆匆,步履躑躅,疊印、特寫、定格,蒙泰奇手法巧奪天工,瞬間跌破眼球,緊扣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