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華夏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黃土高原,今天在人們的心目中似乎已成為荒涼、貧困和落後的同義語,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水的流動,帶走了地球表麵的土壤,使得土地變得貧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壞,生態惡化。
滿目瘡痍的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麵積達45萬平方千米,占總麵積的70.9%,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而1500多年前的黃河中遊也曾“臨廣澤而帶清流”,森林茂密,群羊塞道。正是人類掠奪性的開發掠去了植被,帶來了風沙,使水土流失把黃土高原刻畫得滿目瘡痍。
發生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發生的自然原因是地貌起伏不平、陡坡溝多、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質疏鬆、植被稀少等,而人類毀林開荒、超載放牧、盲目擴大耕地、亂砍濫伐、破壞天然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黃河流域的變遷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時,地理環境非常適合植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關中平原直到戰國時期依然“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後來,由於人口的增加,無限製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黃土高原被黃河卷走大量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環保小知識
我國的水土流失總麵積已達356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麵積的37%,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毀掉耕地100多萬畝,其中,長江流域年土壤流失總量為24億噸,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區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也多達16億噸。
越墾越窮,越窮越墾
每年,黃河流域破壞耕地550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開墾荒地越多,水土流失就越嚴重,就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
破壞土壤肥力
肥沃的土壤,能夠不斷供應和調節植物正常生長所需要的水分、養分(如腐殖質、氮、磷、鉀等)、空氣和熱量。長江、和黃河每年流失的泥沙量共達40億噸。其中含有機肥料相當於50個年產量為50萬噸的化肥廠的總量。
縮小的洞庭湖
由於風沙太多,湖南省洞庭湖每年有超過14平方千米沙洲露出水麵。湖水麵積由1954年的3 915平方千米縮減到1978年的2 740平方千米。更為嚴重的是洞庭湖水麵已高出湖周陸地3米,喪失了為長江分洪的作用。
淤積水庫、阻塞河道、抬高河床
由於上遊流域水土流失,彙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當挾帶泥沙的河水流經中、下遊河床、水庫、河道,流速降低時,泥沙就逐漸沉降淤積,使得水庫淤淺而減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縮短通航裏程,嚴重影響水利工程和航運事業。
“懸河”的誕生
每年被輸入黃河的泥沙量居世界河流之冠。黃河下遊400千米長的河床,每年因大量泥沙的沉積,河底抬高10厘米,現在已成為河底高出周圍地麵的一條“懸河”。
引發自然災害
水土流失會引發許多自然災害。在高山深穀,能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幹旱和半幹旱地區會加劇大氣幹旱及土壤幹旱的危害。還有“懸河”,因為它全靠人工築堤束水,每當洪水季節容易潰堤泛濫,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自然災害多發區
長江上遊雲南、貴州、四川、陝西、重慶和湖北等省、區、市的43個縣,是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災害發生最多、最頻繁的地區。
汙染水質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養分會隨著水土流失而汙染水源,引起湖泊的富營養化。僅僅黃河每年所攜帶的泥沙中含氮、磷、鉀等的養分就達數億噸,而其中絕大部分來自黃土高原。
生態環境惡化
20世紀30~60年代,人們認為水土流失僅僅會造成經濟損失,但在6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認識到水土流失更能使生態環境惡化。土地退化,無法耕種,植物死亡,地表裸露,惡劣的生態環境還會導致氣候變化,威脅人類的整個生存環境。
小流域綜合治理
全國水土流失涉及近1 000個縣,主要分布在西北黃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區。在水如油、土似金的黃土高原上,人們頑強地種草種樹、修建梯田、挖水平溝、打窖蓄水、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甚至人們還會提著水去灌溉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