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及時”?及時是指傳播技術支撐條件下傳媒能夠達到的時效性標準。在數字技術的條件下,WEB2.0所支持的自媒體表達,為我們提高報道的時效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新的標準。以騰訊網的情況為例,5月12日下午2∶28分,在騰訊的IM(即時通訊)上麵一刹那之間有200多萬的用戶瞬間非正常離線。從技術的角度上看,這幾乎可以斷定在那個“集體離線”的區域內一定出現了不同尋常的事變,結合到發生地震這樣一個事實,便很容易推斷出遭到地震破壞最大的震中地區的範圍。不僅如此,利用IM技術,可以迅速查清事實的真相:騰訊推出的第一個策劃是,在IM社區平台上發出“你們那裏有震感嗎”的詢問,各地的網友紛紛回應,3600萬同時在線的IM線上用戶在社區(Q-zone)或者是QQ群裏討論、互相詢問使事實的真相迅即查實。這比照門戶網站和傳統媒介的報道,在時效性和準確度上要迅捷、優越得多。
傳統上,我們一直相信隻有訓練有素的專業精英才能將重大的信息報道好、解讀好,但在互聯網麵前,這種理念已經受到了根本性的顛覆:在互聯網上,WEB2.0的即時反應、互相糾偏、複合印證以及結構性的信息提純能力,讓我們對於微內容、微價值的聚合力量刮目相看。
如果我們的包括CCTV在內的傳統媒體能夠與類似騰訊這樣的WEB2.0網站實現功能上的鏈接與互補,或許我們的報道時效會更快、更準確、更詳盡、更到位。
三、“平衡”的期冀:以“社會本位”的傳播架構替代“行政
本位”的傳播架構報道內容及價值的展開是有一個結構的。任何一個報道麵(報道維度)的缺失或者比例失衡都不利於人們全麵了解事態的發展,並據以作出正確的反應、決策與行動。
而所謂報道維度是指報道展開的邏輯空間。這種報道邏輯空間展開的開闊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報道的社會價值程度。在此次地震報道中,我國傳媒的地震報道在報道量上是足夠大的——連續100多小時的直播報道,大篇幅的版麵使用等等。但是這種數量上的大,並不能掩蓋其維度展開的狹窄和單一。我們看到的是報道邏輯始終一貫地指向行政邏輯的方向——我們的官員到了什麼地方,我們的報道就到什麼地方;我們的領導提出什麼問題、關心什麼問題我們的傳媒就采訪什麼問題、報道什麼問題。這種對於行政邏輯的追隨本身並不錯,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我們的報道僅限於此,成為一種“行政本位”的報道模式,將會帶來什麼問題?僅僅沿著這種單一報道邏輯展開的價值空間對於反映如此紛繁複雜大災變的需要是否足夠?從現代政治學和管理學的角度看,政府並不能包攬社會事務的所有方麵和全部細節,處在複雜聯係中的現代社會除了政府的管理與協調之外,還大量地需要社會的自我管理、自我協調和自我救助。並且政府的管理協調邏輯也需要從社會的行動邏輯中汲取決策的智慧、確立決策的方向。傳媒在這一過程中不但要為社會的自助行為提供傳播平台,並且還有責任隨著事態的發展設置議程,協調各種社會力量來麵對和解決發展中麵臨的重大問題。就此而言,我們的傳媒在本次汶川大地震的報道邏輯和報道結構方麵還是有很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的。
我們應該從這次地震的“大考”中學到和應反思的東西太多太多,這些用數萬人的生命和數十萬人的傷痛換來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深刻地思考和反省,如果我們的未來發展能夠建立在思考和反省的基礎之上,真的是國家和社會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