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1 / 2)

德國曆史上出現過許多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們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大廈添了不少磚瓦,他們中間許多人的名字中國讀者耳熟能詳。可你聽到過黑塞的名字嗎?讀過他的作品嗎?黑塞何許人也?

1877年7月2日,赫爾曼·黑塞出生在一個傳教士的家庭,他的父親和外祖父在印度生活、工作了很長時間,母親生在印度,因此,這個家庭始終充滿著多元文化的氛圍,既有基督教文化的傳統,又有外來文化,特別是東方文化的滲透。家庭的熏陶使黑塞擁有了世界襟懷,讓他在文學創作生涯中胸有東西文化,手著宇宙篇章。最後,他終於用自己的文學作品敲開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大門,把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捧回家中。1962年,他走完了光輝的一生離開了人世。

黑塞有許多身份,讀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了解他。

黑塞是個詩人。他的詩歌代表作有《中國的詩翁》、《霧中》、《白雲》、《消逝》、《寫在沙上》、《聞友之死》和《伊麗莎白》等。他的詩歌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婉麗飄逸,被人稱為“德國浪漫主義最後一個騎士”。黑塞性情憂鬱,多愁善感,緬昔懷舊,在他早期詩品中,常常流露出孤獨、飄泊、悲切的感情和懷鄉、戀母的情懷。

他13歲時就立誌成為一個詩人。黑塞一生中創作的詩歌有600多首,絕大多數是抒情詩。高爾基曾說過:“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黑塞的詩歌是心跡的表露,是感情的宣泄,他曾說過:“一首詩的誕生總是帶著些兒純粹一次性的東西。它是一次邀請,一個號召,一聲呼喊,一絲歎息,一種姿態,它是詩人有所體驗靈魂的反應,藉以保衛自己的某種激情或者某種體驗,或者是自覺地探索這類感情。”黑塞,《談談詩歌》,載《黑塞散文選》,張佩芬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94頁。

黑塞中年和晚年的詩在內容上有了擴展,有對生命的思索,有對和平的渴望,有對精神的追求,有對人生的感悟,當然對大自然的頌揚始終是黑塞詩歌的主題之一。

我們來看一首名為“伊麗莎白”的詩:

一朵白雲,

佇立在天邊,

像是你,伊麗莎白,

如此潔白美麗而遙遠。

白雲悠悠,

沒惹得你把意留,

可是在夜裏,

它將在你的夢裏漫遊。

悠悠,輕弄銀波,

知否,知否:

它將是你永恒的懷念,

你甜蜜的鄉愁。

在黑塞眼裏,白雲像少女伊麗莎白一樣美麗,美得你不能不想她,就算你白天沒留意她,夜晚她也會來攪你的夢。白雲是飄浮的,就像一個遊子漂泊,黑塞認為沒有人能比遊子更能懂得白雲,她把遊子的思念帶到了自己的故鄉,而且這種思念是永恒的,今生今世難以忘懷。

忘記誰曾說過詩歌是音樂。黑塞的詩歌不僅是音樂,也是圖畫,因為他不但長於詩,也工於畫,1920年,他出版了《畫家的詩》(包括10首詩和繪畫、散文)、詩歌和水彩畫的合集《流浪》及《堤契諾11張水彩畫》。所以他的詩歌既有非常美的韻律,也蘸滿了畫意,黑塞的詩是語言、音樂與繪畫極好的統一體。

黑塞是散文家。他的散文代表作有《論命運》、《我的信仰》、《致兒子馬丁·黑塞》、《童年軼事》、《夢之旅》、《談談詩歌》和《喬遷時的遐想》等。

散文的第一要義是散而不空。黑塞有的散文是觸景生情之作,筆隨心走,它們都是他真情的流露。一篇篇散文有的是對生活的見解,有的是對和平的向往和對戰爭的反思,有的是對大自然的歌頌,有的則是對故鄉、逝去的童年及親人的回憶,有的是對藝術與文學的思考。他的散文不講什麼大道理,沒有說教的味道,往往是以小見大,而且感情極為真摯。在描寫大自然時,他往往賦予自然現象以意義,不管是雲彩還是花鳥,不管是露珠還是風雨,都蘊含著一種哲理,一種人生感悟。他的散文不僅有思想,有感情,文字也很優美,不能說篇篇珠璣,但佳作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