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兩極的對立與統一(1)(1 / 3)

生活就是矛盾構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生活。自由與紀律、服務與領導、集體與個人、精神與物質、藝術與現實、理智與情感、人性與獸性、男與女、愛與恨等種種矛盾把我們的生活空間填得滿滿的。黑塞清楚地認識到生活的矛盾本質並在作品中予以表現。事物矛盾的展現常通過人物布局,許多情況下都有一對兒主人公出現,他們分別代表著事物的兩極,相互對立。但黑塞不隻局限於展現兩極的對立,更崇奉矛盾的統一,這在他的作品中,特別是在中晚期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作品中彼此對立的人物最後都成為朋友,彼此能在對方身上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他們兩個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交融,互為一體。有時兩極的對立也反映在一個人物身上,表現形式是人靈魂的雙重性。在主人公身上既有善的一麵也有惡的一麵,他既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人性與獸性寓一身。在這種情況下,主人公們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麼找到一條整合之路,把人性中的兩極綜合起來,成功則活。要麼就是絕望,因為人格分裂是不能長久的,這樣活著心太累,嚴重情況下能導致精神崩潰或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小說《輪下》中毛爾布隆神學校有一個學生不能不提,因為他的血管裏也流淌著黑塞的血液,印證著另外一個黑塞,他就是海爾納。海爾納和黑塞一樣,是個文學愛好者,和黑塞一樣,隨身總帶著一把小提琴。海爾納感情奔放,如醉似狂,富於幻想,孤傲地鄙視整個周圍環境。

海爾納與主人公漢斯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人,敘事人告訴我們:“最不相配的一對要算是海爾納和漢斯·吉本拉特了。一個粗心大意,一個認真踏實;一個是詩人,一個則熱衷於功名。”海爾納我行我素,放縱任性,自由自在地按著自己的意願活著,具有很強的獨立人格,他根本不把社會流行的價值觀放在眼裏,大家都想得到一個好成績,他卻不,他問朋友漢斯:“你就是得個第一或者第二,那又怎麼樣呢?我得第二十名也不見得因此就比你們這些功名心切的人笨!”做事情他隻要想做就做,根本不管周圍的人或權威怎麼看他、怎麼對待他。漢斯因身體不好,校長讓他每天散步,為少讓海爾納跟漢斯接觸,校長禁止海爾納陪漢斯散步,可海爾納宣稱他是漢斯的朋友,誰也無權禁止他們交往。他硬是每天陪朋友散步,因而得到禁閉處分。海爾納和黑塞一樣終於忍受不了毛爾布隆神學校令人窒息的生活,從學校逃走了,再也沒回到學校來。然而恰恰這兩個性格迥異的主人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輪下》是黑塞的早期作品,在這一對兒人物身上,我們已經看到了黑塞以後作品的人物設計的基本格局了,那就是讓兩個性格完全對立的人成為最好的朋友。這樣一種人物布局折射出黑塞對人的兩麵性的認識。其實漢斯與海爾納這對立的雙方就是一個人,是一個人的兩麵性的體現。換句話說,漢斯和海爾納一個是現實中的“我”,一個是理想中的“我”,兩個“我”合而為一才是一個完整的、真實的“我”。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兩麵性。一方麵我們不得不向社會妥協,這是生存所迫。假如我們想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話,假如我們不想被開除出局成為社會局外人的話,我們就得接受並遵守社會製定的遊戲規則。然而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反抗的基因,都有做違背社會準則的事情的欲望與衝動,誰不想按著自己的意願設計活法?誰不想為所欲為,隻聽從來自心底的聲音?人隻能這樣帶著雙重麵具活著,既要收斂一下自己的本能欲望,做個服從“現實原則”的正常人,隨隨大流,又要讓自己的欲望滿足滿足,成為另類就成為另類。漢斯與海爾納不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代表嗎?我們在他們兩個人身上都能找到和自己相似的東西。

1930年,小說《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由柏林菲舍爾社出版發行了。故事的背景是中世紀。瑪利亞布隆修道院有個年輕的修士叫納爾齊斯,他才華出眾,有思想,有智慧,深受修道院院長的喜愛。他孤芳自賞,周圍沒有朋友。歌爾德蒙,小說另一個主人公,出身顯貴,被父親送到修道院學習。兩位青年立刻互相被對方所吸引,成為要好的朋友。

納爾齊斯發現歌爾德蒙愛好藝術,感官享受的欲望強烈,而這正是他所缺乏的。他因此也斷定歌爾德蒙天生就不是一個修道士,盡管如此他總是用禁欲的理念去影響他。可歌爾德蒙無法接受朋友的勸說,他被異性所吸引,常去與女孩子們約會,偷情。後來他索性離開了朋友與修道院外出乞討流浪,路途上投入一個又一個女人的懷抱。他一方麵飽嚐了世態炎涼,另一方麵也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