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曾打算出12卷本的《德國精神的世紀經典之作》。我們可以從他給出版社的一封信裏看出黑塞從德國精神中繼承了哪些遺產。他把自己與他人共同主編的《浪漫派的精神》交給出版社時寫道: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是最好的德國浪漫派的愛好者和行家之一,我在18歲時就開始探究它的奧秘,除印度與中國文學外,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我自己的思想與創作。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黑塞在18歲時已入浪漫派大門,追尋浪漫派大師們的精神軌跡,汲取他們的營養。
黑塞的詩傳承了德國浪漫主義的傳統,孤獨,流浪,傷感,懷鄉,尋母,夜色,夢境,歌頌大自然,對逝去的童年與青年時代的回憶,這些浪漫主義詩歌中常見的主題都能在黑塞早期的詩品中找到,我們從他的詩歌的題目中就可以感受到這一點,《陌生的城市》,《還鄉》,《夢》,《他愛在黑暗中步行》,《孤寂之夜》,《夢母》,《獨自》,《孤寂的夜晚》,《走向孤獨的道路》,詩行間流露出黑塞那顆孤獨的心充滿著渴望與鄉愁。悲傷,憂鬱與夢幻構成了黑塞這一時期作品的基調,以致黑塞被批評界稱為“德國浪漫主義最後的騎士”。
小村
黃昏牧羊人趕著羊群
穿過寂靜的街巷,
夜幕降臨,天色昏暗,
家家戶戶正要安息。
我是唯一的主人,
此時此刻在牆之間,
我的心充滿悲哀,
把渴望的酒杯一飲而盡。
道路要把我帶往何方,
到處都有爐火燃燒;
而我永遠也不知道,
哪裏是祖國、家園。
對遠離家鄉的遊子來說,傍晚的時刻是想家的時刻。夜幕降臨,人們都回家了,可我這個外鄉人的家又在哪呢?一陣悲哀湧上心頭,隻能借酒澆愁。然而路漫漫,歸無期,沒家沒祖國的憂愁何時才能終了?詩人孤獨、憂傷、想家的情緒躍然紙上,使讀者深受感染。如果讀原文,讀者可以感受到詩品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它朗朗上口,舒緩自如。
有些讀者可能會感到黑塞早期一些富有浪漫氣息的詩作似乎缺乏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生活體驗。黑塞對此的答複是,年輕時代是充滿不安與危機的生命春天,年輕時不乏生活體驗,但生活跌蕩起伏,以至於他難以把握,他後來對此寫道:當時,年輕生命活的浪潮正洶湧著,生命經曆了最遠的疏離和最深的消沉,瀕臨死亡的邊緣,我僅僅是詩歌愛好者,寫出的拙劣詩句沒有能力表達這些體驗,事實上,我更不敢麵對它,不敢對它多加思索,這不足為怪。
到寫小說《輪下》時,黑塞才敢於直麵人生,克服了對豐富多彩的現實的懼怕感。
黑塞有顆敏感的心,一陣風,一支曲子,一聲鍾響,一個佳人笑容,一個夢境,一幅肖像都能觸發他的詩情,而片片白雲最能引發詩人的詩興,它是詩人詩歌中常出現的主題:
白雲
哦,看啊,
那輕快的白雲,
像是被遺忘的輕鬆樂曲,
在蔚藍色的天空中飄移。
誰要是在人生的旅途中
沒有領略過苦和樂的激情,
他就不能理解
這輕飛曼舞的白雲。
猶如太陽、大海和輕風,
我喜愛這朵朵白雲,
因為它們是陪伴遊子的
姐妹和天神。
雲在黑塞看來也是一種象征,永遠飄浮的白雲就像自己漂泊的人生。小船還有停泊的港灣,而詩人的一雙腳永在旅途上,沒有家鄉,永遠在陌生人中間,到處感到陌生。他曾在一部作品中把白雲看作是“一切浪遊、追尋、需求、鄉愁的永恒的象征”。
霧中
多麼奇妙,當你霧中漫步!
觸目是兀石孤樹,
樹樹互不相見,
每棵都同樣孤獨。
當我的生命猶披光華,
我的朋友遍布世界;
如今,霧幕低垂,
我一個也看不見。
你難稱智者
若你未識黑暗
你揮它不去,觸它無聲,
卻被隔於萬物的彼岸,
多麼奇妙,當你霧中漫步!
生命與孤獨何殊。
人人互不相識,
個個都同樣孤獨。
詩中,詩人的孤獨感躍然紙上。人雖然到處都有朋友,可在茫茫人海中卻不見人,人與人之間仿佛有霧簾懸掛,彼此看不見,彼此隔絕。但在詩人看來,黑暗中的孤獨是人生旅途中必經的一站,沒有品嚐過孤獨的滋味就不能成長,不認識黑暗就難以成智者,孤獨與黑暗是人成熟的催化劑,增智的補劑。盡管孑然一身,可詩人沒把自己關在屋裏,而是繼續散步在孤獨中,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