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論文(1 / 3)

紀念馬克思 學好馬列主義理論

5月5日,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和領袖馬克思誕辰141周年紀念日。如果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出版的年份(1848年2月在倫敦初次出版)作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誌,那麼,馬克思主義已經誕生了111周年。當然,一百多年的曆史同人類社會數千年曆史比較起來,並不是過分長久的,但這一百多年的世界曆史,卻是一部不尋常的曆史!它是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在馬克思主義光輝照耀下進行英勇鬥爭的曆史,是馬克思主義同世界工人階級日益結合經過重大考驗而獲得一係列光輝勝利的曆史,是馬克思主義偉大理想——共產主義日益成為現實的曆史,是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的曆史!

如果說,當馬克思最初提出他的學說的時候,響應者隻寥寥數百人,今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說的響應者遍及全世界。它不僅引導社會主義陣營各國人民向著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路前進,而且它還日益深入人心,喚醒一切被剝削被壓迫的人民為自己的生存和解放而進行不懈的鬥爭。這是因為馬克思憑借了人類在資本主義製度下所獲得的那些知識的堅實基礎。列寧說:“馬克思研究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了解到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會走向到共產主義,更主要的是依據對資本主義社會所作的最確切、最縝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於充分領會以往的科學所提供的全部知識,而證實了這個結論。”

“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當然,這裏說“找到”或“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是經過英勇奮鬥和犧牲的。在白色恐怖的年代裏,學習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犯法”的,馬列主義書籍是“禁書”。秦始皇“焚書坑儒”,蔣介石有過之而無不及,焚毀馬列主義書籍,殘殺革命青年。但是,在黨的領導下,革命先烈和老同誌們,並不懼怕,他們提出“頭可斷,血可流,馬列主義不可丟!”我國人民在黨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經過長期的革命鬥爭,終於推翻了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在建國十年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革命中又不斷獲得偉大勝利。所有這些偉大的勝利,無疑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勝利!

我們必須認真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形成全民學理論的群眾性運動。農民群眾說得好:“種田要水利化,腦子要哲學化;種田水利化,天旱地澇都不怕,腦子哲學化,遇事能出好辦法!”

但是,卻有一些同誌強調工作忙,沒有時間學習。工作忙不忙?應當承認是忙的。革命工作何能不忙?而且不但現在忙,今後也會是忙的,因為我們是一個任務接著一個任務,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因此,那種希望有一個不忙的時間再進行學習的想法是不實際的。學習馬列主義的根本目的,就在於理論指導實際,用以搞好工作,更好地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因此,越忙越要很好地學習理論,隻有如此,才能搞好工作。問題的根本關鍵不在於忙,而在於我們有沒有學習理論的決心和毅力,有沒有學習理論的濃厚興趣。如果有學習理論的強烈願望,即使忙也會妥善地安排生活和工作,擠時間來進行學習。

我們應當提倡和培養認真讀書的風氣。在學習理論的時候,必須遵守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首先,就是聯係思想實際,用馬列主義的觀點來反對自己的非馬列主義的觀點,使馬列主義觀點成為自己的觀點。其次,要聯係實際工作,用學到的馬列主義觀點來解決實際發生的問題。工農群眾說得好:“學習理論沒有巧,聯係實際是法寶,遇到問題多分析,反麵正麵都看到,任何事情都有因,要把矛盾關鍵找,不生搬,不硬套,具體對待頂重要!”

在馬克思誕辰的日子裏,認真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掌握馬列主義的普遍規律,就是最好的紀念。

戰無不勝的馬克思主義萬歲!

井岡山精神與延安精神——論發揚井岡山精神的現實意義

一、井岡山精神與延安精神

我認為,井岡山精神與延安精神一脈相承,應當聯係起來研討。理由是:(1)井岡山精神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傳的,相互是聯係的、不可分割的;(2)井岡山精神和延安精神,都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如果說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基礎”,那麼,延安精神就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的必然發展;(3)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聯係起來研討,才能更好地認識它們之間的聯係性、科學性、係統性和完整性。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這三種革命精神統一起來應當怎樣概括?尚未看到定論。為了研討,我以為,可以作如下表述:堅定信念,敢為人先;實事求是,群眾路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

堅定信念——井岡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突出的特點,就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這是井岡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精神支柱和靈魂。什麼是精神支柱?精神支柱就是人們基於某種信仰所形成的一種立身處世、行為誌向的思想和觀念。為共產主義而奮鬥,這就是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有了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作精神支柱,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正如鄧小平同誌指出的:“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為什麼一直有強大的戰鬥力?就因為我們有馬列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進軍井岡山,正是具有堅定信念的必然結果。但是,是不是凡是上了井岡山的人都是信念堅定的?不盡然。因為還有懷疑“紅旗能打多久”的人嘛!為了堅定信念,毛澤東同誌在頻繁的武裝鬥爭的情況下,不顧勞頓,點著油燈,寫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闡述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可能性和正確性,指出革命勝利的必然性,以堅定人們的革命信念。毛澤東同誌一直非常重視對全黨進行堅定信念的思想教育。到了延安,他為延安中央黨校的題詞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曆史和現實的經驗都證明,一個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念,把握準政治方向,這樣在革命的轉折關頭,才能不迷失政治方向,做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敢為人先——進軍井岡山,本身就是敢為人先的最好證明。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從馬列的“本本”上找不到進軍井岡山的理論根據,“左”傾的中央領導給毛澤東扣上“山溝裏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大帽子,並給毛澤東以“處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敢於創造,敢於冒政治風險,這不是“敢為人先”嗎?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能說是“山溝裏沒有馬克思主義”嗎?對於毛澤東進軍井岡山,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理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給予了高度評價。周恩來同誌指出:“在曆史上無論中外都找不到農村包圍城市的經驗”,因而“是史無前例的”。鄧小平同誌也指出:“馬克思、列寧從來沒有說過農村包圍城市,這個原理在當時世界上還是沒有的。但是毛澤東同誌根據中國的具體條件指明了革命的具體道路,在軍閥割據的時候,在敵人控製薄弱的地區,領導人民建立革命根據地,用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了政權。”毛澤東為什麼“敢為人先”?就是毛澤東經過調查研究,真正掌握了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有信心、有把握、有能力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武裝割據”,關鍵是武裝,有了武裝,就能割據;沒有武裝,就喪失割據。中國革命的特點,就是武裝的革命打敗武裝的反革命。毛澤東未進過什麼軍事院校,也未出國學過軍事,並且自謙地說:“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但是,就是能打仗,不打則已,一打就勝。從井岡山的遊擊戰,到四渡赤水的運動戰,一直到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大決戰,打得多麼漂亮,是中外軍事史上的“傑作”。“毛澤東兵法”遠遠超過《孫子兵法》。毛澤東是公認的軍事家、戰略家和中國革命的統帥。毛澤東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指揮部就設在延安窯洞和西柏坡的農舍裏。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曾感慨地說:“毛澤東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戰爭。”今天,鄧小平同誌倡導的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路線,同樣是“敢為人先”的。

實事求是——進軍井岡山,本身就說明是執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因為“左”傾的中央領導,當時提出的口號是要進攻長沙,要奪取“一省和數省的勝利”,“會師武漢,飲馬長江”完全不顧敵強我弱、敵大我小的實際情況,頭腦發漲。但是,毛澤東卻認為,打大城市不行,隻有“上山”,這不是實事求是嗎?毛澤東所以能堅持實事求是,這絕不是偶然的。美國作家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說:“長沙師範學校大門的石頭上刻著‘實事求是’,這是徐老的手跡。毛澤東後來把這一格言作為他政治哲學的基礎。”到了延安,毛主席給延安中央黨校的題詞是“實事求是”,並且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對“實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解釋。他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存在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是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的核心,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正如鄧小平同誌指出:“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實事求是,同“左”傾和右傾機會主義、主觀主義、唯心主義、官僚主義,是格格不入的。黨的全部曆史表明,什麼時候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什麼時候革命和建設就取得勝利;什麼時候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主觀與客觀相分離,什麼時候就出毛病甚至錯誤。

群眾路線——是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共產黨所以必須實行群眾路線,這是由黨的性質所決定的。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而為人民服務,隻能實行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當然,群眾路線是有個發展過程的。但是,在井岡山鬥爭時期就提出群眾路線的問題了。1929年9月,周恩來同誌主持起草的《中央給紅軍黨委的指示信》 (9月來信),講到罰款工作時就提出:“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幹”,而要“經過群眾路線”。同年12月,毛澤東同誌起草的《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決議》中指出,一切工作在黨討論和決議之後,“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群眾路線的條理化、成熟化是在延安時期,標誌就是《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的發表。1942年,毛澤東同誌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中,在理論上科學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容和實施的步驟,分析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正確領導方法的無限循環的過程。彭真同誌在《實事求是,不尚空談》一文中指出,研究延安精神要“兩個抓住”,即“抓住實事求是,抓住群眾路線”。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成立時,李瑞環同誌的題詞是:“堅持實事求是,牢記群眾路線”。為什麼要“抓住實事求是,抓住群眾路線”?因為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是延安精神的實質。同樣,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也是井岡山精神的實質。不實事求是,不可能向井岡山進軍;不實行群眾路線,不可能堅持井岡山的鬥爭。群眾路線,是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的重要內容,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傳家寶”。正如鄧小平同誌指出的:“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堅持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就要堅持群眾路線。

艱苦奮鬥——是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國革命的艱苦性,決定了艱苦奮鬥的必然性和長期性。艱苦奮鬥,一要“艱苦”;二要“奮鬥”,重在“奮鬥”。隻有為實現理想、信念而奮鬥,“艱苦”才有價值和意義。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曆史。艱苦奮鬥所以蔚然成風,根本原因就是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帶頭艱苦奮鬥。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不但特別重視用艱苦奮鬥的精神教育幹部和戰士,而且身先士卒,一樣吃紅米飯、南瓜湯和又苦又澀的野菜,並對戰士們風趣地說:“這野菜雖然苦,但有豐富的政治營養。”朱德親自挑糧,“朱德扁擔”傳為佳話。到了延安,毛澤東不但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大生產運動,而且在楊家嶺親自種一塊地,穿帶補丁的褲子。有汽車不坐,以致從馬背上掉下來跌傷。朱德揮鎬刨地、周恩來紡線。領袖艱苦奮鬥,所以艱苦奮鬥蔚然成風,成為軍隊戰勝困難的強大的精神力量。近幾年來,由於西方敵對勢力“和平演變”和資產階級自由化影響,曾一度出現過艱苦奮鬥“過時論”,這顯然是錯誤的。艱苦奮鬥作為共產黨人的一種革命精神,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毛澤東早在1949年10月回複陝北的電報中就指出:“我並且希望,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餘年間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鬥的作風。”這不是講,要“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嗎?當然,講艱苦奮鬥,不是讓人們過著井岡山、延安時期那樣軍事共產主義式的艱苦的生活,但是,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一定要堅持和發揚。鄧小平同誌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還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