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奉獻——是井岡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的革命本色。當時上井岡山還討價還價給多少報酬才上山的嗎?沒有。就是懷著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無私奉獻的實質,就是不怕犧牲的精神。共產黨人為什麼不怕犧牲?因為他們從根本上解決了人生觀的核心——生死觀的問題,如毛澤東同誌指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從長征到陝北,紅軍犧牲了多少人?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介紹說:“僅僅從統計數字中就開始明白紅軍所作的犧牲有多麼重大——1934年4月,86000名男女從江西出發,到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的這支第一方麵軍抵達陝北時隻剩下大約六千人。”當然,這個數字不一定是精確的,但可以相信犧牲是很大的。正是由於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共產黨人贏得了革命的勝利。這正如李瑞環同誌指出的:“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一個人要站起來有所作為,必須有一點精神、有一股誌氣。如果一個民族不倡導自己的成員發揚奉獻精神,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如果一個政黨不倡導自己的成員發揚奉獻精神,這個黨就失去人心;如果一個人隻想索取,不願奉獻,這個人也就失去了人生價值。”
由此可見,這些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以毛澤東思想為理論基礎,以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楷模,在長期革命鬥爭中所形成的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道德、優良的品質作風的結晶。曆史的經驗證明,發揚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就了不得,沒有軍隊有軍隊,沒有政權有政權,如鄧小平同誌指出的:“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反之,如果丟掉了革命精神、革命傳統,不但革命事業受損失,甚至有亡黨亡國的危險性。所以,江澤民總書記指出:“革命傳統、革命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永遠不能丟。”現在,西方諸多研究機構研究中國革命勝利的“秘密”在什麼地方?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共產黨人打垮國民黨,奪取全國政權,不隻是物質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哲學的力量”。什麼是“哲學的力量”?如果用我們的話說,就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力量!今天,我們發揚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就會變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強大的物質力量!這一點,連美國作家都看到了,並感歎地說:這種“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二、發揚井岡山精神的現實意義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繼承和弘揚井岡山精神,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發揚井岡山精神,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需要。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走向勝利,得有正確的革命路線。毛澤東從井岡山鬥爭時起,克服和糾正了“左”傾或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堅持了正確的革命路線。今天,發揚井岡山精神,就是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變。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組織路線是為政治路線服務的。我們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而且一百年不變,這就要培養和造就千千萬萬忠誠地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幹部,這樣,基本路線才能落到實處。
(2)發揚井岡山精神,是發揚革命傳統的需要。江澤民總書記指出:“井岡山的革命傳統應該永放光芒。”怎樣才能使井岡山的革命傳統“永放光芒”?這就要求對井岡山精神進行很好的研討。研討好了,才能“永放光芒”。值得指出的一件事是,井岡山鬥爭是65年前的事了,參加井岡山鬥爭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老同誌,因為自然法則的關係,越來越少了。因此,研討井岡山精神就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3)發揚井岡山精神,是把經濟搞上去的需要。在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就指出抓經濟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邊界黨如不能對經濟問題有一個適當的辦法,在敵人勢力的穩定還有一個比較長的期間條件下,割據將要遇到很大的困難。”現在,我們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和鄧小平同誌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精神,就是要抓住有利時機,加大改革力度,盡快把經濟搞上去。怎樣才能把經濟搞上去?這就要發揚井岡山精神,為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4)發揚井岡山精神,是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需要。國內外都在拭目以待,東歐演變、蘇聯解體,中國的社會主義到底怎麼樣?甚至又出現了井岡山時期“紅旗能打多久”的問題。這就要發揚井岡山精神,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和理想,“知社會主義、信社會主義、愛社會主義、跟黨幹社會主義!”
(5)發揚井岡山精神,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需要。井岡山時期,毛澤東非常重視黨的建設,強調要建設好基層黨支部。他指出:“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毛澤東既重視組織建設又重視思想建設,特別是強調用無產階級思想來教育黨員。他指出:“我們感覺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邊界各縣的黨,幾乎完全是農民成分的黨,若不給以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其趨向是會要錯誤的。”我們今天要把經濟搞上去,加強黨的建設,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現實的經驗表明,哪個企業和農村黨的支部搞得好,哪裏的經濟建設也搞得好。所以,群眾說:“給錢給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我們發揚井岡山精神,一定要加強黨的建設,以保證把經濟搞上去。
總之,我們要發揚井岡山精神,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在以江澤民同誌為首的黨中央的領導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鬥。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學習鄧小平同誌南巡重要談話體會
鄧小平同誌南巡重要談話明確指出:“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對幹部和共產黨員來說,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鄧小平同誌這一指示,對於精神文明建設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為什麼“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這是廉政建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具體說來,我以為有“三個需要”:
(1)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改革開放,國家需要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而要有安定的社會環境,就得反對腐敗。古往今來,治國之道,必須“廉政”。過去有“四維”之說,把禮、義、廉、恥當作國之四維。管子說:“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可見,古時就把“廉”同國家安危聯係起來。今天,廉政建設,同樣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大家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們共產黨人“得天下”,就是“得民心”,國民黨垮台因為喪盡人心。但是,“得天下”之後,有個繼續“得民心”的問題。現在,群眾的熱點問題是腐敗現象。因此,要繼續“得民心”,就必須懲腐倡廉。北宋包公說得好:“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意思是說,廉,才能作群眾的表率;貪,則是民眾的盜賊。如果對“民之賊”不加懲治。民心能穩定嗎?事實上,腐敗現象,是國內外敵對勢力製造動亂的“借口”,是黨聯係群眾的最大障礙。我們要改革開放,必須長治久安;而長治久安,就必須反對腐敗。這樣,才能同群眾加強聯係,深化改革。江澤民總書記在去年“七一”講話中指出:“黨隻有堅決清除消極腐敗現象,才能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進一步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係。”
(2)是戰勝“和平演變”圖謀的需要。西方敵對勢力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他們“和平演變”的戰略也是不會改變的。他們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哪裏呢?就是寄托在共產黨的腐敗上。1991年12月1日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刊登一文引述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的話說:“要推翻共產黨很難,所以我們得靠腐敗使其從內部崩潰,越腐敗越好。就像一棟樓——裏麵的蟲子越多,倒塌就越快。”請看,這不是把演變的希望寄托在共產黨內部的腐敗上嗎?!“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曆史和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如果我們自己不腐敗,誰也“演變”不了我們;如果我們聽任腐敗現象發展下去,黨就有走向自我毀滅、“不攻自破”的危險。
(3)教育和挽救幹部的需要。早在全國勝利的前夕,毛澤東同誌就告誡全黨要警惕“糖衣炮彈”的攻擊,指出可能有些共產黨員“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麵前要打敗仗”。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有些共產黨員甚至一些黨員領導幹部,在“糖彈”進攻麵前打了敗仗。實踐表明,“糖彈”攻擊的目標,是大大小小的領導幹部。因為他們手裏有“權”,社會上有些人就是用“錢”進行“權錢交易”。“權錢交易”的結果是,昔日的“有錢能買鬼推磨”,變成了如今的“有錢能買官推磨”。為了教育和挽救幹部,使他們過好權力關、金錢關、改革開放關,我們必須反腐倡廉,加強廉政建設。最近,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對國務院的幹部講了四個字:“清正廉明”。“清”,就是兩袖清風;“正”,就是一身正氣,剛直不阿,作風正派;“廉”,就是廉潔自持;“明”,就是明辨是非。其實,所有幹部都應“清正廉明”。因為我們執政黨為人民服務,旨在廉潔。古時尚且有“清白吏”,“留得清白在人間”,我們作為人民的公仆,不是更應“留得清白在民間”嗎?曆史是自己寫的,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應寫出廉潔的曆史。
(二)怎樣加強廉政建設?根本的經驗是什麼?
(1)廉政建設,各級領導要帶頭。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一個部門,廉不廉潔的關鍵在領導。“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廉政建設,領導帶頭,甘肅省做得就比較好。甘肅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公布《廳地局以上幹部廉潔守則》。省長賈誌傑說:“廉政建設更重要的是行動,要從省長做起、從我做起,請大家監督。”鞍山市公用局所以廉政建設搞得好,就是局長兼黨委書記梁墨林同誌帶頭廉潔。“左不攀,右不比,老老實實抓自己”。其實,當“頭”的要廉潔自律,早有古訓。西安碑林有一塊碑刻的《官箴》雲:“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可見,這個“大吏”在實踐中懂得他的部下不怕他“嚴”,而怕他“廉”。因為“大吏”一“廉”,“小吏”則不敢“貪”。否則,就有摘掉“烏紗”、打發回家的危險。俗話說:“大梁不正,二梁歪,三梁不正掉下來。”如果“大吏”不“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授人以柄”,下屬“小吏”還能“畏”嗎?曆史和現實的經驗都告訴我們,廉政建設,各級領導一定要帶頭,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2)廉政建設,要有明確的規章製度。鄧小平同誌明確指出:“製度更帶有根本性、全麵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經驗證明,有了明確的廉政製度,群眾便於監督;無章可循,群眾不便監督。其實,早在延安時期,毛主席就曾指出:克服腐敗,必須發揚民主。黃炎培先生在延安和毛主席談話,問毛主席:中國曆代王侯都因為腐敗而導致“人亡政息”的悲劇,希望共產黨“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毛主席胸有成竹地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都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可見,重視法製,加強製度建設,是進一步搞好廉政建設的重要大課題。因此,在廉政建設中,一定要解決好監督製度和製約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