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在遼寧人民的心中——憶黃火青同誌幾件事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政法戰線傑出的領導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原常務委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黃火青同誌,在1958年6月至1967年1月期間,任中共遼寧省委第一書記。正當遼寧人民盼望他壽登百歲的時刻,卻傳來了他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噩耗傳來,遼寧人民感到悲痛。特別是與他共事或在他領導下工作過的老同誌、老勞模、老技協積極分子,心緒久久難以平靜下來。
抓省委領導班子建設和幹部的培養遼寧是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黨中央、毛主席對遼寧十分關心。1958年2月毛主席視察遼寧。同年7月,鄧小平同誌視察遼寧。隨後黨中央為了加強遼寧省委的領導力量,1958年6月,派黃火青任遼寧省委第一書記。接著,又先後陸續派來主管工業、農業、財貿的書記。
火青一到省委,就抓省委領導班子的建設。
堅持集體領導,工、農、兵、學、商各有主管的書記或常委。他很放手,讓主管書記或常委各負其責,他則騰出時間跑麵或蹲點。遇有重大問題,常委集體討論決定。
實事求是,反對浮誇。什麼是實事求是?毛主席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但是,“實事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就“難”在強勁的浮誇風、弄虛作假風。黃火青曾有難處。劉異雲贈詩黃火青:“人民捷報逼煞人,破鍋一口鐵一噸。”黃火青和道:“守著鞍鋼怎麼活?剛要糾‘左’忽反右,省委書記當也難。”但黃火青還是敢於實事求是,反對浮誇和弄虛作假的。他說:“這些都是我們上邊不實事求是造成的。‘壓、誇、信’。上邊‘壓’指標,下邊就‘誇’,弄虛作假,反過來上級又‘信’。”
關心群眾疾苦,平易近人,密切聯係群眾。火青與工人、農民、科技工作者交“知心朋友”。他在遼寧“朋友”知多少?誰也說不清。但的確交了一大批“知心朋友”。事實證明,“朋友”成為他了解各方麵情況的重要渠道。他到了北京,與“朋友”書信往來不斷。許多“朋友”曾到北京看過他。
貫徹省委指示、決定、意圖,把遼寧工作搞上去靠誰?幹部是決定的因素。因此,火青很重視幹部的培養。
遼寧省在“左”的錯誤思想影響下,曾錯誤地處分了一批幹部和黨員。火青來遼寧後,根據毛主席關於甄別的批示,在全麵了解情況之後,堅決排除“左”的幹擾,堅持按中央規定的原則,對一些幹部該甄別的甄別,該平反的平反,該重新分配工作的重新分配工作。由於受到當時各方麵條件的限製,這次甄別工作尚未全部解決黨員幹部受到錯誤處分的問題。
抓幹部的培養教育。中央為加強遼寧農業領導力量,從湖北、江西等省抽調十餘名縣委書記。黃火青同誌主張委以重任,派到重點縣去,並不斷考察他們的工作,提拔到新的領導崗位上來。
抓接班人的培養。根據黨中央、毛主席培養接班人的指示,在火青的關懷下,省委抽調年齡30歲以下,具有大學文化的年輕幹部進黨校青年訓練班學習,然後派到基層(農村或工廠)鍛煉,在實際工作中培養提高。從1964年開始,省委黨校舉辦了兩期“青訓班”,培養157人。現在,這批幹部中有相當數量走上廳局級領導崗位(個別已是副省級)。火青不但重視省、廳局級幹部接班人的培養,而且重視農村支部書記接班人的培養。在調查研究中,火青發現蓋縣何屯大隊黨支部書記重視培養接班人。支書說:“人是一輩接一輩,革命也是一輩接一輩。”黃火青1965年5月21日在《人民日報》發表了《關於農村支部培養接班人——何屯大隊黨支部培養革命接班人工作給我們的啟示》的文章。火青同誌的文章,對全省影響很大,進一步提高了各級黨委對培養接班人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抓經濟建設按經濟規律辦事
遼寧是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60年代,鋼產量占全國1/3,化學工業占1/5,水泥工業占1/5,煤炭工業占1/7。搞好遼寧工業建設,不但是個經濟問題,而且也是個政治問題。火青胸懷全國,不為遼寧地方所局限。他常說:“遼寧是國家的重工業基地,是全國支援建設起來的,尤其是許多國營大企業首先必須抓緊抓好,以支援全國經濟發展。”為此,他曾不斷組織工作組到鞍山、撫順、本溪、阜新等大城市去,為保鋼鐵、保煤炭,去幫助發動職工群眾;實行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開展革新技術協作和勞動競賽等活動。為了“保鋼”,火青調動技協骨幹進行“鞍鋼會戰”。做法是“兩參(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一改(技術改革)三結合(領導、工人、工程技術人員)”。毛主席批示為《鞍鋼憲法》。毛主席高興地說:“鞍鋼憲法在遠東,在中國出現了。”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遼寧“工業腿長,農業腿短”。特別是“大躍進”後,造成農業嚴重減產,不僅農村元氣大傷,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造成了工業產量大幅度下降。火青深深感到,要恢複遼寧經濟,關鍵在農業。因此,火青特別關心農業。省委多次討論發展農業問題。他拿出很大精力調查研究如何調整農村政策、如何更快恢複農村“三力”(人力、地力、畜力)。1960 —1962年省委先後轉發了《地瓜田下放到戶》、《家鄉見聞》等調查報告,對解決當時農村緊急度荒起了良好的作用。
為了適應城鄉經濟共同發展,打破行政分割,使城鄉工業與農業聯係更緊密,火青1958年6月任省委第一書記,8月就到安東(今丹東)調查“市管縣”的問題。他抓“市管縣”旨在以城市多的優勢帶動農村,把遼寧經濟搞上去。體製不適應,就會影響經濟的發展。
為慎重起見,黃火青派人作“市管縣”的調查研究。當時認識上有分歧:有讚成的,也有不讚成的,兩種觀點僵持不下。火青力排眾議,說:“下決心,改它幾個市看看。”這樣,除了朝陽地委保留外,都實行了“市管縣”。
1960年,火青發表了《廠社掛鉤》的文章,在理論上闡明工農相互“掛鉤”,城鄉互助、相互支援的重要性,為“市管縣”講明道理。文章指出:“工業支援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廠社掛鉤,是一種好形式。”講到支農重要性,火青指出:“支援農業就是支援了自己。”1960年4月17日,中央批轉了遼寧省委3月24日《關於加速農業技術改造的報告》。
當然,“市管縣”也出現過反複,但為時不久,遼寧14個市都實行“市管縣”。改革開放,遼寧“市管縣”經驗受到中央的重視,有些外省市到遼寧了解考察“市管縣”的情況。實踐證明,實行“市管縣”的辦法,有利於城鄉互助,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促進經濟的發展。
抓工業脫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
遼寧的特點是大中企業多,工人階級隊伍龐大。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部隊。因此,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搞好遼寧的工業建設,要依靠工人階級;戰勝生產、生活上的困難,也要依靠工人階級。
三年困難時期,遼寧大中型企業生產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難。而且工廠企業越大,困難也越大。例如沈陽氣體壓縮機廠,過去打砂輪磨床用的金剛石是經蘇聯轉口南非產的金剛石。後來,蘇聯不再供應了,磨床生產麵臨停產的危險。困難的形勢,“逼”著必須走技協活動的道路。
遼寧工人階級在困難麵前,不低頭,不後退,“頂著困難走,迎著困難上”。技協活動第一發起人吳家柱,他和林海豐、吳大有共同研究技協活動的必要性。在他們的帶動下,尉鳳英、張成哲等全國勞模也紛紛加入,技協活動勢如星火燎原。
工人階級優秀代表、“火車頭”的勞模紛紛站出來表示要在黨的領導下戰勝困難,黃火青全力支持他們的活動和倡議。技協三位發起人之一的吳大有說:“抓先進。勞模是工人階級的‘火車頭’。抓住‘火車頭’就會帶領工人階級前進!”火青做到了“五抓”:一抓技協發起人,切磋技協意義;二抓技協方向,提出“攻關、革新、取經、推廣、提高”的十字方針;三與勞模(技協發起人)交“知心朋友”,春節拜年、問寒問暖;四是組織技協進行對自行車、鞍鋼、輕工業等會戰;五是不斷總結經驗。
遼寧職工技協活動,領導與群眾相結合,技術革新與技術革命相結合,工人、勞模、工程技術人員相結合,對遼寧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僅1963年全省就通過技術協作,解決生產技術問題51800項,實現技術革新64600項,交流技術經驗22000項。到1964年,全省就有1678個大中型工礦企業開展了技協活動,積極分子12萬人。
抓作風建設,堅持蹲點,指導全麵
火青工作雖然繁忙,但他能發揮省委“一班人”各司其職的作用。他比較超脫,既能駕馭全局,又堅持蹲點。
工業上,他在沈陽自行車廠蹲點。為什麼在沈陽自行車廠蹲點呢?周總理曾對他說:“天津飛鴿自行車搞得好,為什麼遼寧自行車廠不能幹好?”火青於是帶領工作隊到白山自行車廠蹲點。宣傳《二十三條》,對職工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在蹲點過程中,火青把自己看做是一個普通的工作隊員。白山自行車“差”就“差”在質量上。因此,火青提出“質量第一”的口號。怎樣提高白山自行車的質量?火青組織61個單位249名技協積極分子到自行車廠參加質量“攻關”,解決18項技術關鍵,質量上來了,搞出“四二型”白山自行車,用戶反映很好。
火青還親自到農村去蹲點,長期吃住在村裏。他選定沈陽市新城子區新城堡大隊蹲點。農村蹲點,在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同時,為農民辦實事、好事。通過蹲點,火青對新城堡有了很深的感情。1983年7月,作為中顧委常委的黃火青視察遼寧,專程到新城堡與老支書會麵,考察新城堡的新變化。
火青與遼寧“心連心”
火青到北京後,仍然與遼寧的書信往來不斷;遼寧新老領導、勞模到北京看他的不斷。
火青在北京,一直注視著遼寧經濟的發展。見到遼寧幹部都問:工業怎麼樣?農業怎麼樣?並盡其所能,幫助遼寧搞項目。1997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開工建設的東港華能電廠,就是火青幫助立項的。工程總投資48億,設計發電能力42億千瓦時。1998年12月12日華能丹東電廠正式建成投產。這個電廠的投產,對改善東北電網結構,促進遼寧經濟建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心老同誌,與老同誌書信不斷。1990年10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李荒同誌《同誌頌》(一個共產黨員的心聲)。火青看到後,立即給李荒來信,說:“《同誌頌》內容含蓄深刻。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發揮餘熱,吐出最後的一段絲吧!”
這些“關心”,集中地說明了黃火青同誌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遼寧人民的巨大關懷。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對革命貢獻的意義是無限的。火青同誌與世長辭了,但他的美德,是永生的。火青同誌永遠活在遼寧人民的心中!
黃火青同誌永垂不朽!
“吃上大米飯,可別忘了歐東書記!”
1963年,我從省委機關被派到蓋縣熊嶽公社掛職黨委副書記。
剛到公社時,一切都不熟悉,所以我經常向公社書記李誌源了解情況。有一次閑談時,我問:“咱們公社有模範人物嗎?”“有啊,‘老黨’就是模範人物,而且還是省勞模呢。”見我發愣,李書記笑著補充說:“‘老黨’不姓黨,他的名字叫徐崇讓,是熊嶽鎮邊金星大隊的支部書記。他原籍山東,當年‘闖關東’時來到熊嶽鎮,從此在熊嶽鎮邊安家落戶,家中隻有一個老伴,無子女。平時,他很少回家,幾乎整夜地呆在大隊部,每日盤算著如何使金星盡快富裕起來。正因為他是這樣一個老黨員、老幹部,所以群眾都叫他‘老黨’,他的真名反倒沒人叫了。”
聽了公社書記的介紹,我決定到金星大隊蹲點。到金星後,我見到了“老黨”。當時他已60多歲,長而瘦削的臉上堆滿了皺紋,這是艱辛的歲月給他刻下的印記。從那天起,我和“老黨”一塊兒住在大隊部。他睡炕頭,我睡炕梢。我倆經常攀談。
有一天,“老黨”突然問我:“鄭書記,你在省委工作,認識黃歐東嗎?”我說:“當然認識。”他聽後高興地說:“這可好了,我正想找他呢,你一定要幫我的忙。”我好奇地問:“你找歐東書記有什麼事嗎?”“當然有事啦!”“老黨”興奮地給我講述了一段往事。
1958年初,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省委第一書記黃歐東風塵仆仆地來到蓋縣熊嶽公社金星大隊考察春耕工作。大隊支部書記“老黨”帶著歐東書記來到熊嶽河邊,指著河中一塊“夾芯子”河心地,向歐東書記介紹說:這裏原是一片沙丘,河水上漲時就被淹於水中,河水退後又會呈現出來。我們在這片雜草叢生的荒灘周圍栽上楊樹、刺槐,中間栽上果樹,再在果樹趟子中種些五穀雜糧。這叫“寸土必耕”。用這種方法來改造沙丘、改良土地是非常見效的。現在,這塊河心地已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大了。
歐東書記聽著“老黨”的介紹,看到這片土地上各種樹木吐出綠葉,果花盛開,蜂飛蝶舞,呈現出一派生機,心中十分高興。他對“老黨”說:“你們幹得好!今後金星生產發展了,運送糧、果需要汽車時,可以考慮批撥給你們。”“老黨”其實早就想跟上級要汽車了,但一直沒敢開口。他做夢也沒想到,歐東書記竟主動向他提出批撥汽車一事。當時他高興得合不攏嘴,憋著勁兒想:一定要把生產搞上去,到時候找歐東書記要汽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