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回憶1(3 / 3)

郭峰這個題詞,郭峰顯然是研究了王良革命一生後寫出的佳句。我稱讚道:“題得好,符合王良實際。”我問:“為什麼用‘壯哉’、‘賢哉’、‘貞哉’?”郭峰說:“這是參觀井岡山受到的啟發。井岡山,有‘壯哉,井岡山’‘美哉,井岡情’的詩句。”郭峰同誌把井岡山的“壯哉”用到王良身上,並增加了“賢哉”、“貞哉”。他把井岡山革命精神與王良同誌的革命精神聯係在一起。這個題詞是對王良同誌革命精神和革命特點的準確概括,也是對王良同誌這個“山東大漢”最高、最公允的評價,為《王良紀念文集》增添了無限的光彩!

“筆不能停”

2003年11月22日下午5時,電話響了。張續秘書在電話中說:“您是鄭老嗎?郭峰同誌要與你通話。”當時,郭峰正在北京住院。聽說郭峰要與我通話,我喜出望外。郭峰講了幾個問題後,問:“你最近寫什麼沒有?”我回答說:“沒寫什麼。”郭峰尖銳地說:“筆不能停!”“筆不能停!”仿佛是一個驚雷,震醒了我的困惑。“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多歲了,離休十餘年,脫離實際,就懶於動筆了。“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而腦子越用越靈。不大動筆,也就不大動腦了。如果長此以往,有患老年癡呆症的可能性。自郭峰“筆不能停”警示之後,我開始恢複動筆了。2005年,我獲得兩個三等獎:一是《魚水情》(隨筆),獲省委老幹局、遼寧老年報社組織的省直機關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征文三等獎;二是書法《政廉國穩定,官清民自安》獲和平區委宣傳部、區紀委組織的反腐倡廉書法比賽三等獎。這些成果,都是郭峰“筆不能停”警示的結果啊!“筆不能停”是郭峰留給我的“遺囑”,永遠回響在我的耳畔。我決心“生命不息,筆耕不止”。

一位哲人說過:“一個人死未死,就看大家是不是都想著他。如果大家都想著他,這個人就未死。”郭峰正是這樣一個人。郭峰雖死猶生。他永遠活在遼寧廣大幹部和群眾的心中!

郭峰同誌永垂不朽!

“我是農民的兒子”——紀念戴蘇理同誌逝世9周年

奈何蘇理去匆匆,

沈水遼天未了情。

許國一身無愧怍,

中原遼晉有豐功。

冰寒大地人悲悼,

十裏輕車我送行。

遺像尚在人已逝,

悠悠往事憶戴公。

此係原省顧委秘書長王顯堂同誌2000年1月28日寫的《悼念蘇理同誌》詩。詩言情。詩道出人們對蘇理同誌的“未了情”和“憶戴公”無限思念的心境。

戴蘇理同誌於2000年1月28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沈陽逝世。他在彌留之際,已經失去語言能力,還在紙上寫下歪歪斜斜的《臨終遺言》。“遺言”其中一句就是:“我是農民的兒子。”一位黨的高級幹部,臨終時自稱“我是農民的兒子”,這是多麼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啊!

戴蘇理同誌出生在山西農村,革命實踐使他體會到隻有依靠農民,革命才能勝利,因而他對農民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不管在什麼工作崗位上,不管走到哪裏,他都結交一批農民朋友,都為農民辦好事,辦實事。而他自己,不飾衣著,樸素得像個農民。正如群眾評論的那樣:“老戴頭兒,雖是黨的高級幹部,但一點架子沒有,地地道道像個農村老頭兒。”

“農民是我們的根”

水有源,樹有根。蘇理為什麼說“農民是我們的根”呢?這是他親曆中得出的深刻結論。在抗日戰爭反掃蕩的戰鬥中,它的腳被草鞋磨破,並發炎紅腫不能隨軍戰鬥。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到群眾中隱蔽起來。隱蔽他的這家有哥倆兒,老大略懂中醫,既掩護,又幫助他治腳腫。當時,山西大旱,糧食歉收,又加上日寇掃蕩,群眾缺吃少穿。老大將嫩些的香椿葉放些鹽給蘇理當菜就飯吃,而老大的娃兒們眼睜睜地看香椿葉卻吃不到。此情此景,使蘇理心如刀絞!他感慨地說:“群眾豁出命來保護我們,我們沒有理由不為群眾。沒有群眾的支持將一事無成。”所以,他得出結論:“農民是我們的根。”

農民朋友史來賀

蘇理任河南省委書記時,全國勞動模範史來賀就是他的一位農民朋友。他與史來賀親若兄弟。史來賀每次到省委向他彙報工作,蘇理總是迎出門外,親切地叫著“來賀!來賀!”

1981年正月初五,蘇理風塵仆仆地來到史來賀所在的劉莊給鄉親們拜年。他對幹部和群眾說:“今天,我來給劉莊的鄉親們拜年來了,祝大家新年好!”一位村民高興地說:“省委書記來給俺農民拜年,真是把農民看到天上了!”蘇理離開了河南後,始終牽掛劉莊的發展。1987年4月,時任遼寧省顧委主任的戴蘇理,到河南省新鄉縣七裏營鄉劉莊考察訪問。過去是“周圍十裏鄉,最窮是劉莊”;現在是“劉莊富了幫四鄉”。回來後,他積極推廣劉莊“富幫窮”的經驗,最終使之在遼寧開花結果。

農民書畫研究會

1996年11月26日,我省成立了農民書畫研究會,蘇理同誌是創始人。當時,耿飆將軍是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會長,沈陽軍區副政委成澤民將軍是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成澤民與戴蘇理都是山西老鄉,在電話中談及我省農民書畫研究會會長人選事宜。蘇理說:“我向你推薦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李軍。”因為李軍一直在農口做領導工作,對農民有感情,對全省農村情況熟,在全省廣大農民中有很高的威望;李軍喜愛書畫,書法很有造詣。會長人選確定後,在李軍主持下,搭個小班子,成立了省農民書畫研究會。蘇理為農民書畫研究會題詞:“發展農民書畫活動,促進兩個文明建設。”他還在成立大會上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省農民書畫研究會成立以來,舉辦過多次書畫展覽,出版了兩本農民書畫集。農民書畫研究會,對於開展全省農民書畫活動,培養農民書畫家,促進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在這些“貢獻”中,誰能忘卻創始人蘇理同誌的貢獻呢!

蘇理同誌,您永遠活在遼寧人民的心中!

白潛同誌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紀念白潛同誌逝世10周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白潛同誌逝世已經10個春秋了。眾所周知,這10年,我們偉大的國家在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曆史性偉大變化,綜合國力大增,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舉國上下歡欣鼓舞,白潛同誌如果有知,也一定會含笑於九泉。

白潛同誌是河南省南樂縣人。1918年3月出生。1936年在黨的直接領導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即任區委書記,由於他工作出色,很快就擔任縣委書記,28歲主持地委工作,曾先後兩次被譽為“優秀地委書記”。後任貴州省委組織部部長,西南局組織部副部長。從1956年起轉入經濟戰線,任過中共中央財貿部副部長,東北局財委主任。1963年4月調任遼寧省委書記處書記,以後一直在省委從事經濟領導工作。白潛同誌雖然離開我們10載,但他健壯的身影,炯炯的目光,微笑的麵容,親切和藹的態度,曆曆在目。白潛同誌一生忠於黨的事業,勤奮為黨工作,克己奉公,艱苦奮鬥,襟懷坦蕩,肝膽照人,作風民主,平易謙誠,深受幹部和群眾的愛戴,大家都在想念他。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在黨的十四大勝利閉幕後,我們來紀念白潛同誌逝世10周年,就是要學習他的勇於開拓進取的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白潛同誌可供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但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覺得尤其應該學習白潛同誌以下五個方麵的精神,以利於加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

一、開 拓 精 神

白潛同誌對革命事業的開拓精神,是非常突出的。他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建國以後的領導工作中,善於把黨中央和中央局的指示與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開拓性地開展工作,開創新的局麵。抗日戰爭時期,他是抗日的闖將,臨危不懼,千方百計保護群眾。當地幹部和群眾說:“有白潛同誌在,心裏就有主心骨。”在白潛同誌領導下,不斷開拓抗日新區,擴大抗日武裝,創建了南樂縣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解放初期,白潛同誌擔任貴州安順地區第一任地委書記,在矛盾複雜、環境艱險的情況下,他全麵正確地貫徹執行了中共中央西南局關於“剿滅特務土匪,是新區一切工作的起點”的指示,工作幹得很出色,勝利地完成了秋征、清匪、反霸、減租、退押等5項任務,被譽為西南新區“優秀的地委書記”。這種開拓精神,在他全部領導工作中,表現在各個方麵,不愧是一名優秀的領導幹部。

二、學 習 精 神

作為一個高級幹部,隻有不斷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虛心向群眾學習,才能不斷增長才幹,進行正確的領導。白潛同誌正是這樣的領導幹部。他曾說過“爭取時間學習,是精神上的最大愉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也是“爭取時間學習”的一生,學習使他始終保持革命的樂觀主義。他善於把學習同調查研究、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1953年7月,在合作化運動中,他根據調查研究中發現的問題,撰寫了《互助合作運動中若幹問題的商榷》,受到貴州省委的高度重視,印發全省,對推動合作化運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轉到財貿戰線以後,自覺地向內行學習,不斷地從實踐中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同別的同誌一起明確提出“抓基層,打基礎,苦練基本功”的工作方針,工作很有建樹,很有起色。他的學習精神,甚至在“文革”期間受到迫害被關押的情況下還精心回憶整理毛主席、周總理指示達40多萬字,表現出對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執著的追求,感人至深。

三、實事求是的精神

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就難在關鍵時刻能不能向黨講真話。白潛同誌在實事求是方麵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他一貫堅持兩條原則:一是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二是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在中央財貿部,對反右錯劃的同誌,他仗義執言,幫助甄別平反。在東北局工作期間,正值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農村每人每天隻有3兩糧食,群眾生活十分困難。但是,由於當時黨內民主生活不正常,有些人不敢講真話。白潛同誌經過係統地調查研究之後,講真話,道實情。有人提醒他:“下車報憂,是否妥當?”白潛同誌嚴肅地說:“群眾餓得身體浮腫,難道還非要說出身體發胖不成?”他不計個人名利得失,毅然將實際情況報告東北局,報告黨中央,並建議動用外彙進口糧食。白潛同誌所以能做到實事求是,一是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全麵地觀察問題;二是在“求是”上下功夫,深入調查研究,弄清事物本質;三是光明磊落,不計個人名利得失,有對黨對人民的高度政治責任感。

四、顧全大局的精神

在“文化大革命”中,白潛同誌是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嚴重的一位領導幹部。但是,白潛同誌從大局出發,以政治家的廣闊胸懷,忍辱負重,臨難不懼,居危不驚。1966年11月,他在主持省委三級幹部會議傳達中央會議精神的時候,突然被“造反派”揪走,被反穿皮襖,頭戴高帽,用汽車拉著沿沈陽街道遊鬥達6小時之久。一停止遊鬥,白潛立即奔赴會場,作會議總結。揪走白潛同誌,與會同誌心情沉重;看到白潛同誌歸來,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全體起立,長時間地熱烈鼓掌。1968年5月,遼寧省成立革委會時,白潛同誌被排斥在外。周總理說:“白潛同誌曆史清楚,工作勤勤懇懇,還是結合為好。”毛主席也講了話。這才勉強把白潛同誌“結合”到省革委會,分工擔任生產指揮組副組長兼工交小組組長。雖被“結合”,但並不被相信,仍被“監視”,並時常當做“走資派”的活靶子進行批鬥。真可謂欲罷不忍,欲幹不能,有些知心的同誌勸白潛,“不要再幹了!”但是,白潛同誌語重心長地說:“為了盡量減少黨的事業的損失,我不能停步!”是的,白潛同誌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一直沒有“停步”,幾十年如一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五、嚴於律己的精神

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要從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做起。黨員領導幹部首先是高中級幹部,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教育好子女,並且帶頭同腐敗現象鬥爭。”白潛同誌正是嚴於律己的榜樣。他從不搞特殊化,有權不謀私。黨風正、家風正。他經常教育子女勤奮學習,努力上進,力求成為黨和國家的有用人才,千萬不可躺在父母的功勞簿上吃“現成飯”。他的一個外甥女,在他家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幫工6年,別無他求,隻希望在沈陽給安排個工作,白潛同誌懇切地說:“我不能開這個口,還是回農村好,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如果我們的高中級幹部都能像白潛同誌這樣嚴於律己,以身作則,還愁黨風不能根本好轉嗎?

以上這五種精神,集中到一點,就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黨的十四大勝利閉幕之後,中華大地將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們要學習和發揚白潛同誌的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