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遊記3(3 / 3)

●清人姚鼐在《與陳碩士》書中說:“大抵文字須熟乃妙,熟則利病自明。乎之所至,隨意生態;常語滯義,不遣而自去矣。”

●高爾基:“……你要想得很好,就必須懂得各種技巧。”

“必須知道創作技巧。懂得一件件作的技巧,也就是懂得這一工作本身。”

“每個作家隻是在自己的創作道路的過程中逐漸地了解到寫作技巧的奧妙。”

●茅盾說:“表現能力並非生而有之,是在深入生活、參加火熱的鬥爭中,從生活經驗的積累中逐漸養成的。也可以說是從生活本身學來的。”

●巴金:“最高技巧,是無技巧境界。”

●臧克家:“無論寫什麼,都要動腦筋,要寫出文格、人格、性格、風格、規格,絕不能一般化。”

●古人說:“用筆不靈看燕舞,行文無序嚐花開。”

●龔自珍:“深恐筆低波瀾盡,卷簾梳洗看黃河。”

●楊朔在散文《雪浪花》中,有一段寫道:“大海邊的礁石硬得跟鐵差不多,怎麼滿身都是深溝淺窩,坑坑坎坎的?一個老漁民說:‘是叫浪花咬的。’”

一個“咬”字,出神入化,簡單把浪花寫活了。

對話

人是會說話的高級動物。平時相見要對話,在文學作品中,人與人之間要對話。這種對話要求很嚴格,不是平平常常說話,而要“情以詞顯,理逐言深”,符合每個人的特性、地位和身份。“什麼人,說什麼話”。

●魯迅:“高爾基很驚服巴爾紮克小說裏描寫對話的巧妙,以為並不描寫人物的模樣,卻能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

●郭沫若:“對話部分要看你所寫的是什麼人,要適合他的身份、階級、年齡、籍貫、性別,而盡量地使用他們的語言。這事情相當的難,非有充分的研究或經驗是不能夠運用的。”

●老舍:“對話不隻是交代情節的,而是要看是什麼人說的,為什麼說的,在什麼環境中說的,怎麼說的。這樣對話才能表現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

●高爾基:“對話——這是文章中最困難的部分之一。必須在生活中了解對話。虛構出動人的對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的青年作家最差的一方麵也正

是對話。

“對話應當是十分活潑生動的,它不僅應當表現出人物的內心的變化,同時也要表現出他的性格。對話不應該成為空談,也不應是單純的嘲笑,並且在任何場合下對話不能代替作者的措辭。”

一字千金

“一字值千金”,古人惜字如金,改動一個字,深思熟慮,反反複複琢磨、思考、推敲。

●杜甫:“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李頻:“隻得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盧延讓:“吟安一個字,撚斷數根須。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

●白居易:“新篇日日成,舊句時時改。”

●曹雪芹:“字字句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老舍:講述“一字千金”兩則典故:

一則:“‘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話的‘綠’字,在原稿上換了好幾次,原來是‘入’字,以後改成‘過’、‘到’、‘滿’,最後用一個非常通俗有概括力的‘綠’字。這一個字就可以表現出草發芽,柳色青,包括著春天帶來很多形象。”

二則:“宋朝宋祁有一首詩,其中四句是:東城漸覺風光好,皺波紋波迎客棹。綠楊煙處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一個‘鬧’字,將熱鬧、濃盛的春色描寫得淋漓盡致,極為生動活潑。‘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句詩裏的‘鬧’字,對老幹部說是特別親切。大家常說‘鬧革命’、‘鬧肅反’呀!這個‘鬧’字在這裏的意思說:春天來了,蝴蝶、蜜蜂都在杏枝上嗡嗡亂飛,所以說‘鬧’。在這裏沒有說明蝴蝶亂飛,蜜蜂嗡嗡,可是聽起來就有這種感覺,這就是文藝。這就是古人用字的概括能力。所以,古人說‘一字值千金’就是這個意思。”

短與長

寫文章,應當以短起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在改革開放新的曆史時期,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都很忙,希望看那些短小精悍的妙文,不願看那些冗長無內容空話、套話的長文。

●郭沫若:“文章總是‘有話即長,無話則短’。‘要言不繁’。《莊子》上有這樣幾句話:‘鳧頸號短,續之則悲;鶴頸號長,斷之則哀。’這同樣適用於寫文章。可是就今天的文風來說吧,把水鴨子(鳧)的腳加長的文章太多了。”

●謝覺哉:“文章不一定寫得很多,主要在於寫得好,有用。文章不一定要長,能幾句話把自己的意思說清楚,就不要貪多。”

●夏衍:“首先要做到能把自己要講的意思清楚地表達出來。你們可以先寫點散文、隨筆、日記……不怕失敗,多練多寫,直到語文這一關突破以後,再向長篇小說、多幕劇、電影劇本進軍。錢昌照同誌寫文章的詩:‘文章留待別人看,晦澀冗長讀亦難,簡要精通四字訣,先求平易後波瀾。’我完全同意他的意見。”

創新

“文貴於新”。什麼叫“新”?言別人欲言而未言者曰“新”。我們要建設創新國家,發展創新理論,當然要求文學作品的創新。

怎樣才能創新?

1. 要敢於創新。文章要有新思路、新觀點、新思想。

2.“文無定法,行雲流水”。文者,紋也,花紋交錯,別開生麵,有新意。

3.“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有懸崖峭壁,海有波濤浪花,文章切忌平平淡淡。

●蘇軾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劉禹錫說:“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曹雪芹說:“作詩不論何題,若要隨人蹤走去,縱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意,究竟算不得好詩。要布意新奇,別開生麵。”

●黃山穀說:“文章切忌隨人後。”

●陸遊說:“文章最忌百家衣。”

●魯迅說:“究竟以獨創為貴”,“依傍和模仿,不能產生真藝術。”

●齊白石說:“膽敢獨創,故能超出千古。”“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範文瀾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謝覺哉:“文章的好壞,首先決定於內容。好的內容必定是有思想有見解的,至少在某一方麵或者某一點上能給人以啟發,所謂有獨到的見解,就是你寫出來的東西是別人沒有看到,或看到了但沒有著重分析而你卻看到了,分析了的。”

標題

人們看報紙,幾乎都首先瀏覽標題。文章的標題是什麼?就是文章的“眼睛”。如人要有一雙美麗的眼睛一樣。“美目盼兮,人皆仰之。”號稱“中國一支筆”的胡喬木說:“毛主席多次批評《人民日報》不講究標題。任何文章都要講究標題,好文章沒有好標題不行,報紙上那麼多文章,誰知哪篇好,當然要先看標題,標題好的就吸引人,引起人的興趣。”在標題方麵,革命導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例如:馬克思、恩格斯:《哲學的貧困》。列寧:《進一步,退兩步》。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

結尾

文章的結尾是很重要的。恩格斯說:“要有一個好的結尾。”

結尾的原則是:

1.“豹尾”。喬夢符說:“鳳頭、豬肚、豹尾”。“鳳頭”,開頭要像鳳凰的腦袋那樣小巧美麗;“豬肚”,中間要像豬肚那樣飽滿充實;“豹尾”,要如豹尾那樣簡短有力。葉聖陶先生說:“若是找不到適當結實而勉強做法,就像行路的人歇腳在日曬風吹的路旁,總覺得不是個妥當的辦法。”

2.“撞鍾”。謝榛說:“結句當如撞鍾,清音有餘。”“撞鍾”,就是說,文章是結束了,但“鍾”的餘音還留在讀者的耳鼓裏嗡嗡作響。我國古人形容好的結尾,“餘韻猶存,繞梁三日”。李漁:“篇終之際,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流運,若難遽別。”

3.“戛然而止”。語盡言終,自然地結束。沈德潛說:“須作鬥健語以止之”。施樸華說:“憲固有力。”白居易:“首句標具詞,卒章顯其誌。”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寫文章,一定要琢磨一個好的收口,既與主題照應,又美而令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