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晗:“我的辦法說穿了很平常,除了多讀之外,便是多抄,平時讀書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材料抄下來,記上書名、作者和卷數、篇名,把性質相同的放在一起。年月久了積累的材料多了,再以此為起點,有意識地有係統地讀一些有關的書,搜集一些未見的材料。再經過組織、綜合、分析、研究,寫成一篇文章。如此而已,並沒有什麼奧妙。”
●馬卡連柯:“我在對話上下工夫了。在這件事上,我的筆記本起了很大的作用。”
就是現在,我仍然按時地寫筆記,並且認為這是寫作工作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到今天我的筆記本已經收集了將近四千則筆記。我向每個作家,尤其是初學寫作者特別推薦寫筆記這個方法。
我記載些什麼呢?有趣的語句,故事,風景和人物形象的詳細描繪,評語,簡樸易逝的思想和念頭,題材的片斷,情節的進展,住所的布置情況,姓名、爭論、對話及其他各種瑣碎的事情。
筆記的重要就像舞台一樣,能夠加強對生活細節的注意力,培養善於觀察和理會的能力,能夠注意,並且不放過那些雖然瑣碎,但是意味深長同時永遠是重要的細小情節。
這完全是一種內心的實驗室,在這裏你的想象力有一個充分廣闊的領域,並且在這裏你可以像在體育館中一樣,鍛煉自己的力量。
寫筆記可以替我們將生活中的知識組織起來,但是不能代替這些知識。
推敲
在研究材料時,人們往往聽到這樣的話:“材料原則上可以,但文字要仔細推敲一下。”為什麼要“推敲”呢?因為不推敲,文字就會經不起“推敲”。
“推敲”是怎樣來的,出自何典?
唐朝詩人賈島,曾吟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後來,他覺得“推”字不確切,又想用“敲”。韓愈聽後,說:“還是用‘敲’字好。”這是推敲的由來。
古今中外文學大家,無不在“推敲”上下苦工夫。
●郭沫若:“‘推敲’這兩個字的出處大家都知道,原來是‘僧推月下門’,後來改成‘僧敲月下門’。‘敲’和‘推’的動作本來不一樣。再說寺門掩閉,恐怕敲的可能性多些。‘敲’字的聲音也更響亮一些。兩下一比較,就可以看出‘敲’的好處。所以文章寫好後推敲、琢磨是必要的。法國有個作家叫福樓拜,很講究字眼,他寫了文章要用鋼琴來檢查字眼,聽聽聲音是否和諧。所以,在選擇字眼方麵恐怕要費點功夫。所謂錘煉,大概就是在這些地方力求準確、鮮明、生動,使人家更容易了解你的內容和概念。”
●臧克家:“對於錘煉字句,我一日不放鬆的。為了一個字的推敲,總是付出許多時間的心血。”
●謝覺哉:“用語要嚴謹,因此必須反複修改。每句話都應該經過推敲。這是對讀者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靈感
靈感是什麼?靈感是思維活動的一個飛躍,是思索某一問題的突然領悟。對文學愛好者來說,靈感是艱苦構思過程中思維活動由量變到質變時一刹那間迸發出來的思想的閃電和火花。
倘無靈感,苦思良久,一團迷霧,百思不得其解。“上窮碧落下黃泉,兩岸茫茫皆不見”。突然受到某種啟發,來了靈感,頓開茅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夜臘寒隨漏盡,十分春色破朝來”。
袁枚有一首談靈感的詩《遣興》: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
有的說:“哎呀,我現在沒有‘靈感’,寫不了東西。”為什麼“沒有‘靈感’”?就是思想投入不夠充分。靈感,是產生於艱苦的寫作中的。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我隻相信一條,靈感就是在勞動時候產生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靈感這位不速之客,是從來不拜訪懶漢的。”
●羅丹說:“任何倏忽的靈感,事實上不能代替長期的功夫。”
●托爾斯泰說:“靈感是忽然出現了你能夠做到的事情。靈感越鮮明,就越須細心地工作來完成它。”
●普希金說:“靈感是一種敏捷地感受印象的情緒,因而是迅速理解概念的情緒,這也有助於概念的解釋。”
●列賓:“靈感,不過是‘頑強地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蘇軾說:“做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難摹。”
●艾青說:“靈感是詩人對於外界事物的一種無比諧調、無比歡樂的遇合;是詩人對於事物的禁閉門偶然的開啟。”
●杜鵬程說:“一個作家如果自己的感情都沒有燃燒,又怎能使讀者的感情燃燒?創作就那麼容易嗎?那是作家感情和生命的燃燒。”
●冰心在談到她的《一隻木屐》的創作時,深有感觸地說:“十幾年前從日本回國時,發現在船邊漂著一隻木屐,就是‘這一隻木屐’在我腦海裏漂了十五年,我一直沒有把它寫出來,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寫,因為我抓不住中心思想。我想把‘戛達’寫成詩,但寫不出來,我就老放著,不是放在紙上,而是放在腦子裏。一直等到去年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二十周年的時候,我在一個座談會上談到我在東京時候常常失眠的情景,因為我在東京失眠的時候聽到木屐的聲音,那就是無數的日本勞動人民從我窗戶前走過的聲音,也正是有著這聲音的日本勞動者的腳步,給我踏出了一條光明的思路來。”
改
“文不厭改”。文章是寫出來的,也是改出來的。我起草的《他永遠活在遼寧人民心中——憶黃火青二三事》,李荒就連續改了三次才發表在《人民日報》上。
一次成文,一字不加改動的文章,幾乎是沒有的。
●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十年時間,前前後後作了五次修改。他說:“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毛澤東說:“魯迅說‘至少看兩遍’,至多呢?他沒有說,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地加以刪改,然後發表。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複雜的。必須反複研究,才能反映恰當;在這裏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碼知識。”
●周恩來說:“毛主席經常說,我們看馬克思、列寧的著作,都是精心修改的。毛主席自己也是這樣,他寫的東西都是幾易其稿的。”
●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寫作必須不怕反複修改,必須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他的文章,“多是修改到妙處的”。他寫好草稿貼在牆上,常常視之,“屢思屢改,至有終篇不留一字者”。他的《醉翁亭記》初稿,描寫滁州四麵有山的景況。原先用了幾十個字,但最後隻留下五個字:“環滁皆山也。”
歐陽修一直到老年,仍然不分晝夜地修改自己的著作。有一次,他的夫人戲問他:“你年紀這樣大了,還是如此用功,難道還怕先生打手心嗎?”歐陽修嚴肅地回答道:“我不是怕先生打手心,倒是怕後生們笑我!”
怎樣修改?修改文章的經驗是什麼?
1. 剪裁
●曆史學家翦伯讚說:“文章要剪裁,刪除繁瑣無用的辭句;句子要錘煉,去掉不必要的字眼。”
●茅盾說:“在整理人物、情節、環境描寫等等的時候,應當精心計劃,該有的就必須有,該去的就必須去,該長的就必須長,該短的就必須短。這樣的工作叫‘剪裁’,是寫作中的一個重要的工作。”
2. 刪
●韓愈說:“惟陳言之務去。”
●魯迅說:“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又說,“將無之亦毫無損害於全局的節、句、字刪去一些,一定可以更精彩。”
刪,就是“砍”。但“善刪者,字去而意留”。“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這是鄭板橋回答韓鎬怎樣為文時贈的對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文章寫好後要精雕細刻,猶似三秋之樹,枝葉繁茂;並且必須有新意,就像二月之花,率先開放。
●魏巍:在《我是怎麼寫〈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談他的體會:“在朝鮮時,我曾寫了一篇《自豪吧,祖國》的通訊,裏邊寫了二十多個我認為最生動的例子。帶回來給同誌們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沒有拿出去發表。因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記賬,哪一個也說得不清楚、不充分。”開始,他對這二十五個人物都喜愛,哪一個都舍不得刪掉。但最後還是忍痛割愛,保留了幾個人物。他說:“寫文章就是這樣,要勇於砍掉自己的東西。”
技巧
寫作有無技巧?有的。技巧,不能否認。但重要的在於實踐和苦練。“熟能生巧”。
●秦牧說:“文學技巧,是有廣泛內涵的。這裏最重要的,是語言的運用。文學被人稱為‘語言的藝術’如詞彙簡單貧乏,語言枯燥無味,那還談得上什麼‘語言技巧’呢?所以掌握文學語言本領是很重要的事。懂得粗獷和細致相結合,意筆和工筆交錯運用,節骨眼上的精心刻畫,關鍵之處的感情奔注,都是重要的。而散文和詩歌,對於語言的要求還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