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成人高等外語教育概述(1 / 2)

成人高等外語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個分支,成人教育是教育這個大的概念框架下所包括的一部分,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成人高等外語教育的內涵,在解釋成人高等外語教育的定義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涵義。

(第一節)“教育”的基本定義

對“教育”下定義是對教育現象理性認識的開端,也是教育認識活動科學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教育”一詞溯源於拉丁語educare,原意為“引或導出”,指的是通過特定方式,將某種原本潛藏於身體與心靈內的東西引發出來。可見,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目的在於將人類固有的、潛在的素質由內向外引發出來,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教育在中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孟子·盡心上》中的話:“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說文解字》中對“教育”這兩個字做了以下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成為常用詞之一,反映了當時中國教育觀念由“以學為本”向“以教為本”的現代化轉變。

在當代,教育學家是從社會和個體兩個不同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其定義可以包括三種不同類型:廣義的教育、狹義的教育、更狹義的教育。廣義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進人類知識與技能,影響人類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在學校進行的教育活動,意思是教育工作者基於社會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發展規律,有目的、計劃、組織地給予受教育對象身心方麵的影響,最終將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所需人才,例如正規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

更狹義的教育有時指思想教育活動。此種定義方式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將“教育”看作整個社會係統中的一個下屬子係統,分配並承擔著一定社會功能。

當我們從個體的角度來解釋“教育”的內涵時,實際上是將“教育”等同於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我國以及前蘇聯通常是從社會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而英美國家的教育學者通常是從個體的角度來解釋“教育”的涵義的。

可以說,教育是培養新一代準備從事社會活動的整個過程,是繼承發揚人類社會生產經驗的關鍵環節,尤其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教育是一種引導人類思想、認識以及改造客觀世界的積極有效的途徑,是人類道德、科技、知識、思想等的從前人到後人的傳承與提升行為,借助於“教育”人類文明的火花才得以代代相傳。

當代文化學者張修林在《談教育》一文中對“教育”

的詮釋是:“所謂教育,應當是作為對社會文化的傳授、傳播。而社會文化,包括文理學科,它應當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是指高層次文化,即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會心理、美學和價值,第二層次指從第一層次具體下來的,盡管看不到具體存在,但能切實感覺到它的結構與活動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權及其機構,第三層次指表麵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質的文化。簡單地說,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質文化。

教育的目的,說是教化育人,其實就是讓人接受各種有用的知識,以期將這些知識吸收、溶化,能夠將其直接作用於社會,或者把這些知識作為基礎,升華出新的知識,即發現和發明。前者像物理變化,接受的人如同一個盛東西的容器,接受的幾種東西還是那樣的幾種東西,不過是換了個地方,有些混雜,這大概就是常說的實用型人才———技術或技藝的人才;後者則類似於化學反應,已經生成了不同的、另外的東西,這類人才能夠很好地掌握第一層次的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學思想、理念和方法。這就是創造型人才。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主要就是第一層次的文化、創造型人才的影響”。

可以說,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以及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是一種在一定程度上以某些主觀意識形態去改變其他一些主觀意識形態的科學的方法。對教育最本質屬性的理解就是,教育的對象是人,其內容應該是良性且有意義。教育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對他人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的影響,一種對人類認識與改造自身以及客觀世界的積極的影響。通俗地講“教:上做下學;育:正確態度對待客觀。”教育最終目的是用正確的習慣和態度來對待客觀。

(第二節)成人教育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