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八洞天》,是我在小學時老師給每一個同學都發下的一本小冊子中看到的。冊子裏有很多古詩、現代文、名人名言等。當時我們隻知道背誦,如果沒有背下來就會受到懲罰。有的家長也曾問過老師背這些東西的目的,老師的答案是:“大了,逐漸就會理解其中的含義。到那時,就有用了。”
南方人中常流行的一句話是“父母不孝,燒香何用?兄弟不和,交友何用?”意為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等到父母死後燒香祭拜又有什麼用?親兄弟之間都無法和睦相處,交朋友又有什麼用?相信你自然會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這也能充分顯現出“孝”在一個人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從給予你生命的父母,到一直看著你長大的家人,親戚、朋友,陪伴著、愛護著你,將你一點點地培育成人。他們都曾給過你無微不至的關懷,尤其是你的父母,自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無時無刻不為你操勞著。在你哭哭啼啼的時候,他們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關注你,生怕你有一點閃失。你逐漸長大一些了,自己能夠離開父母獨自去上學,能夠和同齡的夥伴們一起玩耍,並且能夠用行為和語言關心他們,說一些祝福他們的話。相信這些對他們的心靈會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就在這時,父母又要為你的將來著想了,他們又要到處奔波,為的是讓你能夠進入一個好的學校,受到一個好的教育,將來能夠有出息,這樣一來父母這幾年的心血才沒有白費。但是,有些孩子卻始終無法理解父母對他那無微不至的愛,甚至有時還會誤解父母的愛,這無不令做父母的傷心,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
等到我們終於成家立業時,父母也老了,我們和他們溝通的時間也少了,我們自己還有許多的事情要做。那時我們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顧及方方麵麵。父母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他們隻求自己的兒女將來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心滿意足了。這種愛是無私的。即使我們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時間去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千萬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地步才感到遺憾,否則為時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