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想:我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不勞而獲的人。
是人,就會有自尊心,就會有拿自己和其他人相比較的虛榮心。有時候,把自己的生活條件和所有人比,勝過了無家可歸的,勝過了下崗再就業的,勝過了考試成績不好回家就會挨打的,勝過了手裏幾乎沒有零花錢的,勝過了工薪階層的。但是沒勝過明星啊,沒勝過NBA球員啊,沒勝過大學校長啊。錯了,完全錯了。雖然有些事情是命數,是基因,是命運。可是哪一個有業績的人與自己的奮鬥不成正比呢?我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勞而獲的人。因為我享受的這一些,都不是我創造的。
我回想:一個驚奇的答案--“從來沒有”
小學的事情就不說了,也不能說,因為一直都住校。自初中以來,雙休日住在華清嘉園,那時家人給我們三個孩子雇了個數學老師,周六或周日來家裏輔導。老師的妻子還給我們做飯,就睡在大廳裏的一張床上。我們不懂事,總是鬧,不安靜,最後把老師氣走了。雙休日我一個人在臥室裏,幾乎沒有踏實地寫過作業。不過那時的日子也過得快,轉眼間就忘了。
後來我一個人搬到王阿姨家裏住。地方遠,天氣熱,沒少吃苦。缺少了年輕人的世界,整天除了靜下心來寫幾個字也沒什麼別的事情可以做。再就是後來考慮到夏天太熱的緣故,而搬進了蜂鳥社區。那是我獨自學習最用功的時候吧,我曾幻想著自己能考進一個理想的高中,但是最終的結果總是與期望的有一定差距。
到高中第一年,住在亞運村,父親的朋友租的房子。有時一個人睡,有時兩個人睡一張床。記得夏天的時候很熱,冬天很冷。周一到周五上學的日子挺累的,雙休日就是放鬆。晚上回家就是下棋,打牌,去電影院看電影什麼的。回家前在學校裏的書是趁著在學校裏的學習氣氛猶豫後做出了欺騙自己的決定,回到家就撇到一邊了。沒有環境,更沒有心情看下去。
高中第二年,還是住在亞運村。之前的房子不租了,買了一套。比原來的條件改善了許多,至少不用兩個人擠一張床了。周一至周五的住校生活還是很充實,雙休日在家裏能寫幾篇文章吧。我總是設想把學校裏的學習氣氛看成在家裏也會如此。讀書這幾年,哪一次不是背著幾本書回家,再背著那幾本未曾翻過的書回來。在家裏,好像從來就沒有過靜下來心學習的時候。
我回想:從來都是不好好吃飯的我,自從不需要家長喂飯之後,好像就有了一個“神仙”的稱呼--不吃飯。我幾乎從來不會主動要求吃飯,都是不懂事的我讓家人一請再請才能把我拎到餐桌前。不過沒有幾分鍾,就又離開了。是啊,平時家裏那麼多吃的,隨手拿根黃瓜,吃個西紅柿,來袋煎餅,哪有吃不飽的道理。從小學到高中結束,學校的食堂都有一日三餐。有時很好,有時是的確令人惡心。不過就算不愛吃,也肯定能吃到更好的。從出生的那一天,我就從來沒有為吃飯的事情發過愁。什麼都可以吃,從來都不會胖。想吃的東西一般都吃得到。
第一個回想,我似乎想通了。自從來到美國後我花了家裏麵很多的錢,難免心裏多少有些愧疚。但是仔細思考一下,人生就是命啊。每個人都夢想努力工作,掙更多更多的錢。有錢是好事,絕不是錯,但是一定要用在有意義的事物上。花錢本沒有錯誤,即便是花很多很多的錢,隻要在自己或家庭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掙來的錢不花,就是一張張帶有圖案的紙。省吃儉用是好習慣,不該花的錢不花自然是好休養。但是有一點不能忽略:花銷少,省吃儉用的人未必就是優秀的。如果收入高,誰的開銷又會小呢?
第二個回想,我似乎想通了。對於我這樣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我必須把自己放進一個大家都在看書學習的群體裏,我要求自己每天在圖書館看多長時間的書,或者做多少數量的功課才允許自己離開。隻有這樣,我才能集中精力,使自己投入到功課當中去。
第三個回想,我也想通了。我需要一個全新和有規律的生活。盡管離開了校園生活,我需要讓自己生活的有規律,至少要保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不會要求自己每天幾點到幾點一定要在哪裏,做什麼,但是我卻一定要苛求自己在一定時間之內要完成什麼。我想等我搬了新家後情況會改善很多。雖然我不是一個廚子,可是對我自己來說,做飯也不是很難。
在美國的生活,有好有壞,然而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也依舊如此。生活的酸甜苦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對於內心強大的人來說,是誰都搶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