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人民的思想,無疑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方向。
金錢觀:
上高中時,雙休日在商場裏買了一雙籃球鞋,特別喜歡,總是想馬上穿在腳上。可是每次在踏上回學校的路上之前,我都會猶豫穿新鞋還是穿舊鞋。因為我清楚地知道,我如果把新鞋穿上,必定會受到一些人的“讚揚”。這“讚揚”無疑帶有諷刺的意味。
在中國,人們太過看重表麵上的事物,而並不注重事物的“本質”。朋友和同學們之間評價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往往取決於一款手機,一雙高檔籃球鞋及幾套名貴服裝。但那些或許隻是他人喜歡,穿得舒服一點罷了。相反,若是一個人花上幾百萬買套房,人們倒覺得沒什麼,如果這幾百萬的住房與上千萬的豪宅相比,那就不值一提了。這是人們的心理,人們都傾向於把自己放在一個團體中來做比較,看一看自己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層次,也是出於虛榮心。這是很正常的。
不同的是,問問身邊的中國同學,當他們聽到某個同學穿著名牌的衣服、名牌的鞋子,拿著高檔手機或名貴錢包什麼的,他們當中大部分人的第一個印象會是消極的。他們家是幹什麼的?那麼有錢?是不是很寵著、很慣著、很不懂事?一係列的問號隨之而來。為什麼?因為在我們這個群體中,“富裕”並不是一個褒義詞。我們下意識地認為富人家的孩子有很多很多缺點。然而在國內,也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們在還未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就先否決了一個人,這是不對的。
這一點美國人做得好。我不是刻意地在用美國人作比較,說中國人怎樣不好,而是在公平地分析兩個國家人民的思想差異。一個人小時候要讀書,長大後要工作,無論在哪一個階段,都需要努力。努力是為了什麼?讀書是為了給今後工作打基礎。工作好了能怎麼樣?掙錢多唄。就是這個道理啊!地球上的所有人不都擁有這麼一個共同的目標嗎?有的人努力了,夢想實現了,這難道是一個錯誤嗎?有的人生活中每天都要節省,他們看似認為那些每天下館子的人的生活很奢侈,是一種浪費。實際上是因為他們吃不起,就這麼簡單。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人一個月掙一千塊錢,他買十元錢一件的衣服。一旦有一天他一個月掙一萬塊錢,他還會買十元錢一件的衣服穿嗎?如果答案是“會”。那麼隻有兩種可能:一是他所掙的還是不夠他花的,二就是他有病。因為掙來的錢就是用來花的,隻是應當將其用在有用的地方,而不是揮霍。
在美國人的文化層次裏,“富裕”是一個褒義詞。無論是生活中的朋友還是平時隻說上幾句話的路人,他們會對你表示積極的態度。他們不會以一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來取決於對你的尊重,但是作為一個很普通的朋友,他們為你感到高興,他們會祝福你。
愛情觀:
說到外國人對感情的主動,中國人很多都接受不了。這是中國人的一個通病,我們把世間最平常、最自然的事物看消極了。即便是這樣,其實我們更多地在蒙蔽自己。我們並不是不想主動,甚至我們心底的欲望比他們還強烈,隻是我們在用一種不正確的態度來躲避自己,逃避自己。
愛情是一個很自然的東西。對異性的喜愛,是一件尤為正常的現象。如果相反,才是不正常的反應。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將來都是要結婚,成家,生兒育女的。那麼在校園裏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和氛圍裏尋找一個男女朋友又有何錯?我個人認為,一份感情是可以令人成長的。無論它有多麼的幼稚,隻要純真,就是美好的。美國人在這一方麵的觀念很值得國人借鑒。在這個自由的國度裏,每個人的人權獲得尊重,家庭對孩子沒有過多的約束。因為孩子的感情,是需要自己來把握的。家長沒有權利去限製,學校的老師就更沒有權利和任何的義務來限製其他人的感情自由。我一直特別反感學校的老師對學校裏關係比較好的同學在感情上的限製。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和他們完全無關的事情,他們為什麼要參與進來?尤其是加以限製。說白了,這是一個很不道德的行為。就算是怕為了影響學習,他們起到的作用又會是積極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