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災荒不斷,朝政腐敗,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明王朝的統治。在眾多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中,最著名的是由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兩支起義隊伍。他們的起義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持續的時間長,作戰有勇有謀,影響遍及大半個中國,對最終動搖明王朝276年的統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張獻忠是陝北膚施(現陝西省延安)人,明崇禎三年(1630年)在陝北的米脂聚眾起義,隨後率領起義軍在河南、陝西、湖北等地轉戰。時間不長,起義軍在與明軍交戰中失敗,為保存實力,張獻忠接受了明王朝的招撫,率兵駐守在湖北省的穀城。但張獻忠仍然暗中收集殘部,積蓄力量,伺機再起。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他與另一支農民起義軍會合,占領了穀城,再次起兵。

正在重重困境中垂死掙紮的明王朝,對此非常害怕,立即處死了當年招撫張獻忠的兵部尚書熊文燦,派遣禮部尚書楊嗣昌統帥大軍圍剿張獻忠。經過一年多的對峙,張獻忠在第二年9月突破明軍的防線進入四川,楊嗣昌也率領明軍追蹤而至。麵對強大的敵人,張獻忠采取靈活的戰術,決定以走來調動明軍,使其疲憊不堪。他率領起義軍深入四川,攻占瀘州,又突然揮師東進,越過巫山,回到湖北,進入興山、房縣一帶。7個月行軍五六千裏,把楊嗣昌的10萬大軍甩在四川,並且割斷了四川的明軍與湖北、湖南等地明軍之間的聯係,使楊嗣昌的大軍無法掩護其大營所在地襄陽城(現湖北省襄陽市)。

當張獻忠得知襄陽城防空虛後,立即決定奔襲襄陽城。

他先派遣28名起義軍潛入城內,派一部分起義軍阻截在後麵追趕的明軍,然後親自率領2000騎兵,一晝夜急行300裏,直逼襄陽城下。大軍趕到時,城內伏兵殺死城門衛士,打開城門,迎進起義軍。一時間,城內殺聲四起,明軍驚慌失措,紛紛投降。起義軍俘虜明軍數千人,一舉攻占明軍重鎮襄陽城,並且殺死明王朝的襄王朱翊銘,繳獲了儲存在城內的大量軍用物資。

奔襲襄陽的成功,一舉打破了明軍對起義軍的圍剿,並為日後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進軍中原創造了條件。

張獻忠(1606—1646年),字秉吾,今陝西省延安人。崇禎三年(1630年)於米脂起事,自號八大王,人稱“黃虎”。起事後,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崇禎十六年克武昌,稱大西王,次年,建大西於成都,即帝位,年號大順。張獻忠生性殘忍好殺,1646年(大順三年),清兵南下,戰歿於西充鳳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