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另一位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1605年出生,陝西米脂人。1630年前後,由於發生了嚴重的災荒,各級官吏貪汙腐化,在陝西、山西等地發生了眾多的農民起義。明崇禎四年(1631年),李自成參加了由他的舅父高迎祥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在以後的幾年裏,起義軍幾經挫折,幾度揭竿再起,始終未向明朝統治者屈服,一直轉戰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明崇禎九年(1636年)秋,起義軍首領高迎祥在作戰中被明軍俘虜殺害,李自成便被推舉為起義軍的首領“闖王”。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河南大旱,許多農民被生活所迫加入李自成的起義軍,起義軍也適時提出“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並規定了嚴明的紀律,使起義軍的規模迅速擴大。兩年後,李自成的起義軍已占領了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區。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的襄陽召開重要軍事會議,確定了先取關中,再攻山西,後逼北京的戰略計劃,決心徹底推翻明王朝。

明朝的崇禎皇帝為了挽回敗局,一方麵下“罪己詔”,表白自己是“愛民”的,一方麵任命孫傳庭為兵部尚書,重整軍隊,編練新軍,加緊製造裝有火炮的戰車,準備大規模進剿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就在李自成在襄陽召開軍事會議的時候,孫傳庭調集10餘萬明軍向河南進發。

李自成對明軍和起義軍雙方的態勢進行了認真的分析。

他認為,明軍從潼關進入河南,那裏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起義軍到潼關與明軍作戰,會付出很大的犧牲,不如先讓一步,等明軍進入農民起義軍占領的地區後,再發動攻擊,以便更充分地發揮起義軍的優勢。於是,他命令,派一支小部隊前往潼關迎敵,且戰且退,誘使明軍遠離潼關天險,深入農民軍占領的河南中部地區,農民軍的主力則部署在襄城附近,並在汝州(現河南省臨汝縣)、襄城、郟縣、寶豐等地加固城壘,布下五道防線。7月底,李自成完成了抗擊明軍的部署。恰在這時,由總兵牛成虎、副將盧光祖帶領的明軍先頭部隊3千餘人東出潼關,與農民起義軍相遇。

農民軍稍戰即退,經陝州、澠池,退至洛陽,又向郟縣轉移。9月初,孫傳庭率明軍主力部隊進抵汝州,進入了農民軍的包圍圈。

就在孫傳庭剛剛抵達汝州時,情況突然發生變化,9月8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中有人叛變投敵,出賣了農民軍的戰鬥部署。孫傳庭立即派軍隊走山路襲擊並攻占了唐縣,10日又攻占寶豐,13日進抵郟縣城下。李自成隨機應變,他憑借郟縣城下的深溝高壘,堅守不戰,把明軍的主力部隊拴在郟縣,同時派遣一支精銳部隊,一直向北,繞過嵩山,從背後襲擊離汝州僅幾十裏的白沙。由於白沙是從洛陽到汝州的必經之地,攻占白沙,就斷絕了明軍的運輸線,數萬明軍的糧草供應頓時成了大問題,軍心動搖。17日,汝州城下的明軍嘩變。孫傳庭見形勢不妙,決定自己先回洛陽籌運糧餉,而讓總兵陳永福留下指揮大軍。本已軍心不穩的明軍,見主帥突然離去,更加混亂,許多士兵紛紛離去。農民軍內部又查獲了向孫傳庭暗送情報的奸細,清除了隱患。李自成抓住戰機,集中兵力,積極反攻,步兵與騎兵互相配合,使明軍倉皇失措,不得不迅速撤退。

這時,天下大雨,道路泥濘,明軍攜帶的大量戰車無法前行,士兵們又不願推車。數千輛戰車停在路上,擋住了明軍的退路,車倒馬翻。農民起義軍趁機追上明軍,明軍大亂,毫無鬥誌,卻又無處藏身,死者達數千人之多。明軍總兵高傑見大勢已去,急忙帶領明軍向西逃竄。農民軍緊緊追擊,不給明軍喘息的機會,一晝夜追擊200裏,終於在孟津將明軍全軍阻截住,並將其圍殲。明軍死亡4萬餘人,戰車也損失殆盡。仍然留在郟縣來不及撤退的陳永福所部明軍,也被農民軍包圍,大部被消滅。先期返回洛陽的明軍主帥孫傳庭,眼看全軍覆沒,自殺未遂,被手下的殘兵擁入潼關。

汝州決戰以後,明王朝用以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有生力量便幾乎全部被消滅,再也無力向農民軍發起進攻。3個月後,李自成率軍攻占陝西,隨後進入山西、直隸(現河北省)。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的統治就此結束。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思宗崇禎三年(1630年),李自成以裁驛卒失業,後奉軍投奔闖王高迎祥。一年後高迎祥犧牲,繼稱闖王。1640年秋率軍入河南,用舉人李岩提出的“均田免賦”、“平買平賣”、“剿兵安民”等口號為綱領,得到人民熱烈擁護。五次大戰役取得勝利後,所部發展到百萬。1643年攻取西安,次年春建立大順政權,稱大順王,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朝。在明朝吳三桂引入清軍聯合進攻下,迎戰失利撤出北京,退回西安,轉戰河南。李自成統軍作戰10餘年,重視從嚴管理,密切民眾關係,善於把握戰場主動權,常以靈活戰法出奇製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