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然而在明朝末期,由於政治腐敗,荷蘭殖民主義者乘虛而入,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派軍隊在台南附近登陸,以後又逐步占據全島。
明王朝滅亡後,一批原明朝的文武官員仍在東南沿海堅持了很長時間的抗清鬥爭。鄭成功就是其中的著名將領。他決心收複台灣,驅逐殖民者,並把台灣作為抗清的基地。為此,他大力訓練軍隊,籌備軍餉,修造船隻,偵察敵情,並根據台灣的敵情和水文地理情況確定了先進駐澎湖列島,再在台灣登陸的方針。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3月21日,鄭成功率2萬5千人,乘坐數百艘艦船,從福建省金門料羅灣出發,次日抵達澎湖。
三天後,繼續向台灣進發,但被風雨所阻折回,30日晚,再次出發,次日晨抵達地勢險要、水淺礁多、荷軍疏於防備的鹿耳門,鄭成功的水師順利地衝過倉促組成的荷軍水上防線,在禾寮港登陸。在台灣人民的接應下,鄭成功率領的大軍很快站穩了腳跟。
禾寮港位於荷蘭侵略軍在台灣的兩個重要據點台灣城和赤嵌城之間,鄭成功在此登陸,便割斷了這兩個荷軍要塞之間的聯係。鄭軍登陸後,荷軍立即組織反撲。在海上,荷軍派出4艘戰艦,鄭成功則以60艘戰船將其包圍,用炮火猛烈轟擊,將荷軍主艦“赫克托號”擊沉,其餘荷艦隻好從海上逃走。在陸上,荷軍派200多人襲擊鄭軍,結果死傷過半,殘兵逃回赤嵌城。鄭成功乘勝出擊,將赤嵌城團團圍住,並斷絕水源,使其孤立無援。駐紮赤嵌城的荷軍被迫投降。
這樣,荷軍的要塞便隻剩下台灣城。駐守城內的荷蘭總督揆一自知荷軍處於劣勢,不敢出城迎戰,妄圖憑借堅固的城壘和密集的炮火堅守城池,以待援軍到來,並想利用和談拖延時間。鄭成功表示,如果荷軍投降,可以保證他們安全離開台灣。荷軍拒絕投降。鄭成功便派兵攻占台灣城城南,迫使荷軍龜縮在城內,並構築工事,以便長久圍困,迫降荷軍。
這時,駐守的印度尼西亞的荷蘭侵略軍得知台灣戰事,派出10艘戰艦、700名士兵前來增援。對此早有準備的鄭成功,奮力反擊,擊沉荷艦2艘,俘獲荷艦3艘,擊斃敵軍百餘名。其餘荷蘭軍艦被迫逃離,不敢再來援救。
以後不久,鄭軍又攻占了台灣城外的荷軍重要據點烏德勒支堡,加緊了對台灣城的圍困。城內的荷軍見援救無望,彈盡糧絕,士氣日漸低落,隻得向鄭成功投降。至此,被荷蘭殖民者統治38年的台灣島,再次回到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初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
1624年8月27日生於日本平戶,父親鄭芝龍為明福建總兵,母親田川氏係日本人。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禦營中軍都督,世稱“國姓爺”。1661年正月,在廈門召開軍事會議,決計收複台灣,而後下令整修船隻,調整部署,加緊複台準備。1662年2月1日迫使揆一在投降書上簽字,使台灣回歸祖國。鄭成功在台灣加強建設,促進了政治、經濟發展。1662年病逝,僅3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