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1 / 1)

在清王朝建立的過程中,清朝統治者收編了許多投降的明朝將領及其所屬的軍隊,並利用這些將領和軍隊平定、鎮守南方,以彌補自己軍隊的不足。這些降將中,為清朝出力最大的是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而且都受封為王。清政權基本穩固後,以滿族人為主的清八旗主力駐守北方,南方則主要由原明朝降將駐守,其中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守福建,史稱“三藩”。他們手握重兵,勢力強大,割據一方,被清朝統治者視為心腹之患,既不放心,又不敢輕易解除他們的兵權。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親政後,決心盡快解決這個問題。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請求告老返回遼東,讓其子尚之孝留鎮廣東。康熙帝即借此機會命其父子率其屬下一同撤回。吳三桂、耿精忠聞訊後,為試探朝廷對他們的態度,也上書請求撤藩。康熙帝不顧多數人的反對,毅然允準。

吳三桂見康熙帝已決心剝奪“三藩”的兵權,即於同年11月21日發動叛亂,打起複明的旗號,自命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並指揮叛軍進入湖南。此後幾年裏,廣西將軍孫延齡、提督王雄等在廣西,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等在四川,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陝西提都王輔臣在西北,尚可喜的另一子尚之信在廣東,紛紛發動叛亂,響應吳三桂。叛亂遍及西南地區、東南沿海以及中原、西北等地,綿延十幾個省。

為了鎮壓叛亂,康熙帝在政治上區別對待,剝奪了吳三桂的王爵,殺死在北京作為人質的吳三桂之子吳夢熊及其家屬;暫時停撤耿、尚二藩,以示招撫。在軍事上,派大軍分三個方向進剿,中間圍攻湖南,集中打擊吳三桂;在東、西兩線,分別平定江西、浙江和陝西、甘肅、四川的叛亂,把各地的叛軍分割開,使之不能互相配合。

在湖南戰場上,清順承郡王勒爾錦率勁旅在湖北的荊江阻止吳軍渡長江北上,清安親王嶽樂取道安徽、江西進入湖南,出其不意地攻占萍鄉,威脅長沙,迫使吳三桂回兵增援長沙,放棄西進計劃。此時,防守荊江、武昌的清軍,趁吳三桂的主力轉向長沙之機,渡江南進,襲擊常德、嶽州。不久,清軍收複江西吉安。吳三桂從此陷於被動。

與此同時,清軍向其他各路叛軍發動進攻。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陝西的王輔臣、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之信,先後投降清軍。這樣,清軍便可集中更強大的兵力對付湖南的吳三桂。

在清軍強大的軍事攻勢和政治勸降的打擊下,吳三桂叛軍士氣日漸低落。為挽回敗局,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但數月後,吳三桂即病死,由其孫吳世繼位。清軍趁機發動攻勢,派水師進入洞庭湖,斷絕嶽州叛軍的糧餉,迫其逃走。隨後,叛軍先後退出長沙、衡州。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軍收複湖南。康熙十九年(1680年),收複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收複貴州。同年2月,清軍進入吳三桂的老巢雲南,進攻昆明。10月,被圍困數月的昆明城內糧食已盡,守城將領開門迎降,吳世自殺而死。這樣,曆時8年、波及半個中國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平定。

“三藩之亂”平定後,清政府將“三藩”所屬部隊編入八旗,原來“三藩”享有的特殊權力均被收回,各地的漢族文武官員受到嚴格控製。因此,平定“三藩之亂”標誌著清王朝在關內最終確立起統一、穩定的統治。

康熙(1654—1722年),清聖祖玄燁,清入關後第二代皇帝,即愛新覺羅·玄燁。世祖三子。1661—1722年在位,是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8歲即位,年號康熙。親政後,智捕鼇拜,永停圈地,出旗為民,發展生產,加強皇權,平定三藩,平噶爾丹,驅逐沙俄,鞏固一統。精於儒學,對算學、水利、測量亦多造詣。設館纂修《明史》《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