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南關大捷是中法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役。

鎮南關是廣西通向越南的門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1885年2月,占據越南的法國軍隊進攻涼山。清軍將領不戰而退,丟棄鎮南關。但法軍害怕兵力分散,不久便退出鎮南關並將其焚毀。70歲的清軍老將馮子材毅然擔當守關重任,決心重建鎮南關。

為了保衛鎮南關,進而克複涼山,馮子材仔細勘察地形,決定在關前隘口附近的穀地兩側的高山上修築一道土石長牆,在牆外再挖一道深溝,同時在隘口兩側的山上修築堡壘群。馮子材親率萃軍(馮子材號萃亭,故所部稱萃軍)十餘營守衛關前隘中路;派淮軍王孝禎部八營在其後不遠處;王德榜帶楚軍十營在關外東麵30裏處,準備襲擊敵後,並保障其他入關小路的安全;署理廣西提督蘇元春率、8營在關前隘後麵五裏,為預備隊;蔣宗議、方支升帶十餘營駐後麵的憑祥,確保後路。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部署完畢後,馮子材於3月21日派兵夜襲關外法軍前哨據點文淵。在摧毀敵軍炮台、殲敵一部後立即收兵,意在誘使法軍進入預設的防禦陣地。

清軍的突襲打亂了法軍的計劃。法軍將領尼格裏決定不等援軍到來便提前發起進攻,以報複清軍的偷襲。23日晨,法軍主力2000餘人乘大霧入關,直撲隘口長牆。法軍很快占領了東嶺的三座尚未修好的炮台。兩軍一直戰至天黑。清軍守住了長牆。馮子材估計次日法軍仍會進攻,率將士加緊修補工事。

次日晨,法軍分三路再次進攻,戰鬥更加激烈。法軍槍炮密集,步步緊逼,清軍據牆扼守,拚死抵抗。到中午,尼格裏見久攻不下,便將主力集中於中路。一陣炮擊之後,法軍蜂擁而上;逼近長牆,在有的地方已越牆而入。這時,老將馮子材手持長矛,躍出長牆,帶領兩個兒子率先衝入敵陣,將士們也隨之衝出長牆,與敵肉搏。同時,清軍工德榜部襲擊法軍後方,擊潰法軍增援部隊和運輸隊,然後趕回來夾擊法軍東路,配合東嶺守將奪回失陷的炮台。王孝祺部在擊退西路法軍後,也包抄到敵後。三路法軍均遇挫敗,死傷數百人,潰退文淵。清軍則乘勝追擊,奪回文淵,又出奇兵,分三路合擊,激戰一天,攻克涼山,殲滅法軍千餘人,尼格裏也中彈身亡。殘餘的法軍倉皇南逃。鎮南關之戰大獲全勝。

馮子材(1818~1903年),字南幹,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晚清抗法名將。中法戰爭爆發後,67歲老將馮子材率軍出征,於1885年3月23日在鎮南關前隘一戰殲滅入侵國境的法軍主力,取得了名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勝戰後,馮子材相繼調任雲南、貴州提督。1903年為會辦廣西軍務大臣,不久病逝,諡“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