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清軍攻占九江,安慶成為太平軍在天京上遊的唯一屏障,戰略地位愈加重要。同時,曾國藩也在安慶周圍聚集重兵,急欲奪取之。

1860年9月,太平天國領袖們決定發動西征,進軍湖北,以解安慶之圍。太平軍分五路,分別由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李世賢、劉官芳率領,預定前兩路次年春會師武漢,後三路牽製皖南、江西的湘軍。

陳玉成在長江北岸,進攻六安、壽州均未成功,又試圖直接援救安慶,也遭失敗。後來,陳玉成又錯過攻占武漢的良機,加上在長江南岸的李秀成由於安慶危急未能及時趕到湖北,因而太平軍兩路“合取湖北”的計劃不得不放棄。這樣,陳玉成隻得率部再次直接援救安慶。

但這時李秀成仍在向武漢進發。他率軍走安徽,打江西,進湖北,其前鋒甚至一度進入武昌縣。此時,李秀成得知陳玉成已回師東援安慶,便率部撤出湖北,折回江西。太平軍攻取湖北的計劃徹底落空。

楊輔清部的目標是進入贛北。但在江西轉戰數月,連下數城,不久都被湘軍奪回,被迫放棄贛北,退回安徽。李世賢部未進入贛東,劉官芳部按計劃應攻擊曾國藩的祁門大營。這些計劃也都由於進軍不順利而先後落空。

由於進軍湖北失敗,又沒能牽製住皖南、江西的湘軍和攻破曾國藩的祁門大營,曾國藩已無後顧之憂,可以集中兵力,全力圍攻安慶。而這時,在安慶僅有二萬太平軍守軍,寡不敵眾。安慶城危在旦夕。為解安慶之圍,太平軍隻得改而直接援救。1861年4月,陳玉成率部趕到安慶附近,圍攻那裏的湘軍。同時,幹王洪仁汗秈、章王林紹璋等也率軍從天京出發,進至安徽桐城一帶,並繼續向安慶進軍。

5月初,陳玉成與清軍大戰,不分勝負。洪仁秈、林紹璋部多次向安慶方向進軍卻均遭挫折。於是,陳玉成留一部在集賢關外赤風嶺紮營據守,親率數千人赴桐城救援洪仁秈。但是,陳玉成的援軍未能改變洪仁秈部在桐城附近的不利態勢,陳玉成走後,留在集賢關外赤岡嶺的太平軍營壘反而被湘軍攻破,守軍全部被殲。太平軍的士氣遇到極大的打擊。不久,安慶城外圍的其他太平軍營壘也被攻克,安慶成了一座孤城。安慶城長期被困,糧食已極度缺乏,外麵援軍屢屢失利,守城軍隊士氣渙散,許多人出城降敵。此後,陳玉成、楊輔清等部多方努力援救,都未能奏效。9月5日,安慶終於被攻陷,二萬守城將士全軍覆沒。

安慶保衛戰曆時一年,太平軍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除了清軍的力量較前幾年有聽加強的原國外,太平軍將領意見不一、各自為戰、力量分散、行動遲緩,也是作戰失利的重要原因。

安慶失守後,太平軍在天京上遊的重鎮全部丟失。天京失去了最後的屏障,腹背受敵。此後,太平軍始終未能恢複主動,而清軍在曾國藩指揮下步步緊逼。1864年7月,天京陷落,曆時14年的太平天國革命以失敗告終。

曾國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麵,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麵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