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初,清政府命欽差大臣和春重建被太平軍摧毀的江南大營。他在天京的東、南兩麵掘壕築牆,到1860年初,天京已被清軍團團圍住,與長江以北的水上通道也被封鎖。

天京局勢危急。為解天京之圍,必須迅速打破江南大營。

太平天國主持朝政的幹王洪仁玕和著名將領忠王李秀成經協商,決定運用“圍魏救趙”的策略,首先奔襲清軍必救的杭州,誘使江南大營分兵援救,然後再折回,與天京守軍內外合擊江南大營。

1860年1月,李秀成率軍從安徽蕪湖出發。2月,進入浙江。占領長興縣後,李秀成派侍王李世賢偽裝主力,攻打湖州,迷惑清軍,而李秀成自率精兵六七千人,偽裝成清軍,日夜兼程向杭州進發,圍攻數日後一舉攻占杭州。和春聞訊,急派總兵張玉良東援杭州。李秀成得知後,即命士兵在杭州城頭遍插旗幟以迷惑清軍,然後隱蔽撤出杭州,回師安徽廣德。張玉良到杭州後,為李秀成所迷惑,遲遲不敢進城,進城後又遲遲不願回師。本來可以用來保衛江南大營的一支主力部隊就這樣被置於無用之地。除此之外,江南大營還在各外圍據點分兵駐守。這樣,據守大營的清軍兵力不足,攻打江南大營的時機已經成熟。

4月8日,李秀成會合五路大軍10餘萬人,準備攻擊江南大營。按部署,五路大軍從南、東南、西北三個方向同時進攻,逐一掃清敵軍據點。到29日,太平軍完成攻擊部署,形成對江南大營的反包圍態勢。5月2日,總攻開始,太平軍內外夾擊,迫使清軍兩麵分兵防禦。5日,英王陳玉成率領的太平軍首先突破天京西南的清軍長壕,接連攻下從天京得勝門至江邊的50餘座清軍營壘,殲滅清軍數以萬計。清軍將領張國梁企圖率部據守小水關大營。當夜,太平軍對小水關大營發起猛攻,在大炮的轟擊下營內四處起火,張國梁見營壘已破,率殘部突圍逃跑。太平軍乘勝攻擊江南大營的帥帳所在地孝陵衛。清軍主帥和春冒雨逃跑。到第2天(5月6日),江南大營的所有大小營壘都被攻破,近7萬清軍被殲。欽差大臣和春因兵敗自殺,清軍將領張國梁在太平軍追擊下落水而死。在長江上的清軍戰船見大營已破紛紛撤防。

再次摧毀江南大營以後,天京之圍被解,長江南北兩岸的水上交通得以恢複,並繳獲白銀十幾萬兩,槍炮、彈藥和其他兵器不計其數。此後,李秀成率太平軍乘勝攻克常州、無錫、蘇州、嘉興等江南重鎮,為改善太平天國政權的處境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秀成(1823—1864年),廣西藤縣人。1851年參加太平軍。1853年,升任後四監軍,駐防天京城外高橋。同年秋,李秀成跟隨石達開去安徽“巡查民務”,得到石達開的“見愛”。1856年,他在救鎮江和破江南大營作戰中立功,被委為地官副丞相。1857年10月,他被封為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權,提兵符之令”。1858年,他任後軍主將,和陳玉成等一起主持軍事。第二年,被封為忠王。1860年夏,李秀成又和陳玉成、李世賢再次大破江南大營,先後攻占常州、蘇州、嘉興、鬆江等地。不久,李秀成率領一支太平軍攻到上海近鄰。第二年1月,他再次率軍進攻上海。由於天京告急,6月撤兵回救。1863年,天京形勢十分危急。李秀成從丹陽回天京,力勸洪秀全“讓城別走”,洪秀全不聽。1864年天京陷落後,李秀成被俘寫了“供狀”。在他寫完供狀的當天,被曾國藩殺死。對於李秀成“供狀”的性質,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還在繼續討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