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以後,英國和法國等國不滿足於已經獲得的種種利益,希望使鴉片貿易完全合法化並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通商口岸。1856年,先後發生了中國水師搜查亞羅號船(該船曾在香港登記注冊,但已過期,船上中國水手中有人是海盜)的“亞羅號劃艇事件”和在廣西為非作歹的法國傳教士馬賴被打死的“馬神甫事件”,英法兩國便以此為借口,共同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0月,英軍向廣州發動進攻,兩廣總督葉名琛不組織抵抗,致使英軍很快進入廣州城,由於數萬兵勇團練迅速趕來,才迫使英軍退出廣州。這時,英法兩國正忙於同俄國打仗,無暇顧及中國,所以戰事暫時沒有進一步擴大。第二年冬天,增援的英法聯軍抵達。12月28日,英法聯軍再攻廣州,次日攻克。葉名琛被俘並被押送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1858年2月,英、法、美、俄四國公使照會清政府,要求各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通商口岸、允許外國人自由進入中國內地遊曆和傳教、改訂關稅稅率等,遭到清朝鹹豐皇帝拒絕。英法聯軍隨即北上。5月20日聯軍向天津附近的大沽炮台發起進攻。雖經守軍英勇抵抗,炮台仍然陷落。6天後,聯軍迫近天津,直隸總督譚廷襄不戰而棄城。鹹豐皇帝隨即派桂良和花沙納前來求和。6月下旬,中國同英國和法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內容包括:同意外國公使進京,增開十個通商口岸,降低關稅,自由傳教,鴉片貿易合法化等,並相約一年後交換條約批準書。

但是,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打擊下,統治並不穩固的鹹豐皇帝,害怕批準條約會加劇國內的動蕩,遲遲不願批準條約。一年後,英法聯軍再次集結在大沽口外,逼迫清政府就範。麵對武力威脅,清政府隻得同意批準條約,並指定各國公使在北塘登陸,經天津進入北京。但英法兩國堅持沿白河經天津入京,並於1859年6月25日強行闖入白河,再次襲擊大沽炮台。這次,中國守軍已有準備,立即開炮還擊,擊沉敵軍艦十餘艘,斃傷百餘人,英法兩軍的指揮官都被擊傷,隻是在美國軍艦的幫助下才得以逃脫。8月1日,聯軍得知清軍撤除北塘防務以待各國公使登陸進京,便趁機在北塘登陸,抄後路攻陷大沽炮台。隨後,聯軍攻占天津,直逼北京。9月21日,清軍在通州以西八裏橋與聯軍激戰失利,鹹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由恭親王奕訢留在北京主持談判。10月6日,英法聯軍到達北京西部,洗劫並火燒了著名的圓明園。13日,聯軍占領北京城北的安定門,控製北京城。24日和25日,奕訢在武力逼迫下,分別與英法公使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並分別與兩國簽訂《北京條約》,同意增開天津為商埠、準許華工出國、賠償英、法兩國軍費等。此外,美國和俄國也通過這次戰爭獲得了除賠款外的其他利益,俄國還獲得了我國東北地區10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

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道光帝第四子,年號鹹豐,習稱鹹豐帝。1850—1861年在位。鹹豐即位之初,中國南部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鹹豐年間,清軍在與太平軍作戰時,屢遭失敗。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列強並不滿足於既得利益,又於1856年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外國武裝的威嚇下,鹹豐帝被迫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天津。鹹豐帝匆忙逃往熱河,命恭親王奕訢留駐北京,以清政府全權代表身份與英法議和。8月,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奕訢與英法又簽訂了《北京條約》,同意增加賠款數額,增開商埠,割讓九龍給英國。戰爭期間,還被迫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喪失了中國東北領土達100餘萬平方公裏。1861年,鹹豐帝病卒於熱河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