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國與秦國結為盟友,天下局勢驟變。
趙、楚、魏、齊四國深感威脅,為破秦、漢之盟,四國達成合縱之約,集結大軍陳兵於秦國的函穀關前,妄圖以泰山壓頂之勢摧毀秦國,進而孤立漢國。
消息傳至漢國,朝堂之上一片嘩然。眾臣對是否支援秦國意見不一。
有人認為應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也有人擔心秦國一旦戰敗,漢國獨木難支,唇亡齒寒之禍將至。
劉源目光深邃,深知漢國當下雖有一定發展,但根基未穩,若秦被破,四國必然轉頭攻漢,屆時漢國將難以獨存。
且此時若出兵相助,既能鞏固與秦國的聯盟,又能在天下諸侯麵前彰顯漢國的信義與擔當,為日後的霸業積攢聲譽。
權衡利弊後,劉源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支援秦國。
他任命代浩南為大將,黃毅為參軍,點齊十五萬精銳之士,火速奔赴函穀關。
出征前,劉源親赴校場,對將士們慷慨陳詞:“此行關乎漢國之命運,亦關乎我等之榮辱。”
“秦國乃我盟友,今有難,我等必當全力相助!望諸君奮勇殺敵,凱旋而歸!”
同時,劉源深知後方安穩亦至關重要,遂命猛將馬昱琦率領二十萬大軍鎮守鎮天關,以防四國聯軍另遣奇兵突襲漢國本土,確保國內百姓和領土的安全無虞。
代浩南率領援軍一路疾馳,抵達函穀關後,迅速與秦軍會師。
秦軍見漢國援軍到來,士氣大振。
代浩南與秦軍將領商議後,決定利用函穀關的險要地形,采取堅守不出、伺機反擊的策略。
漢、秦聯軍在關前築起堅固防線,強弓硬弩嚴陣以待,多次成功抵禦了四國聯軍的猛烈進攻,使其難以寸進。
而馬昱琦在鎮天關也絲毫不敢懈怠,加強巡邏,修繕防禦工事,訓練士兵,將鎮天關打造得如銅牆鐵壁一般,讓任何潛在的敵軍都望而卻步。
漢國的這一果斷決策,使得秦、漢聯盟在這場危機中得以穩固,也讓天下諸侯對漢國刮目相看。
劉源則在國內密切關注著前線的戰局,調配資源,準備迎接這場大戰之後可能到來的新局麵,漢國在這亂世的棋局中,謹慎而堅定地落下了關鍵一子,向著未知的命運踏出了重要一步。
……
函穀關前,戰雲密布,仿佛空氣都為之凝滯。
四國聯軍的營帳綿延數裏,一眼望不到盡頭,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彰顯著其勢在必得的決心。
他們將各種攻城器械推至陣前,巨大的投石車如猙獰的巨獸,高聳的雲梯在日光下閃爍著冰冷的光芒。
秦將王琦,身姿挺拔地站在秦軍陣前,目光堅毅地注視著前方的戰場,他久經沙場,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出色的指揮才能,此番被委以秦軍主將之重任,自是誌在必得。
隨著一聲沉悶的號角聲劃破長空,四國聯軍的攻勢如洶湧的潮水般湧向函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