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內憂外患,破局之途(1 / 2)

經此前戰火洗禮,漢國在劉源的治理下雖有所恢複,卻仍受周邊小國掣肘。

這些小國曾與漢國結盟,然時過境遷,竟紛紛倒戈,聯合外部勢力不斷侵擾漢國邊境,搶奪資源,殺害百姓,其行徑令人發指。

劉源深知,若不除此禍患,漢國永無寧日。

於是,他果斷決定出兵征伐這些背信棄義的小國,以捍衛國家尊嚴,拓展生存空間。

此令一出,漢國上下一心,軍隊迅速集結,士氣高昂,向著敵國進發。

在這一係列戰役中,漢國軍隊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和頑強的意誌,憑借著出色的戰略戰術,接連攻克多個小國。

每占領一地,劉源便派遣得力官員治理,安撫百姓,恢複生產,將新的土地和人口逐漸融入漢國的統治之下。

此間,宗族才俊劉乾嶄露頭角。

他熟讀兵法謀略,心懷經世之才,向劉源提出“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之理念。

劉乾進諫道:“今各國紛爭,強者環伺,我漢國雖初有勝績,然根基未穩。若此時急於稱王,必成眾矢之的。”

“當務之急,應加固城防,囤積食糧,積蓄力量,暗中發展,待時機成熟,方可圖大業。”

劉源深以為然,遂依此策而行。

對外,漢國在新占領的土地上大興土木,修築堅固的城池,加強軍事防禦,使其易守難攻。

同時鼓勵農耕,興修水利,促進商業繁榮,廣積錢糧物資,為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對內,劉源則刻意低調行事,減少對外的張揚與炫耀,避免引起其他大國的過多關注和警惕,讓漢國在這亂世中得以默默蟄伏,積蓄力量,靜候崛起之良機。

然而,漢國依著“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穩步發展,表麵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洶湧。

國內,隨著領土的擴張和人口的增多,新並入地區的百姓與原漢國百姓在文化、習俗上存在差異,矛盾逐漸凸顯。

一些地方出現了小規模的衝突和抵製漢國統治的暗流,這讓負責民政事務的李琪深感憂慮。

他日夜奔波於各地,試圖推行文化融合政策,倡導相互尊重、包容的風氣,然而進展緩慢,人心不齊成為了內部穩定的一大隱患。

在朝廷之中,舊貴族勢力雖在劉源的打壓下有所收斂,但仍不甘心權力被削弱。

他們趁著國家忙於整合新領土,在暗中結黨營私,妄圖在關鍵時刻對劉源的統治發起挑戰,重新奪回失去的特權。

這些貴族與部分因改革而利益受損的官員相互勾結,在朝堂上對劉源的一些決策進行掣肘,使得政令的推行有時難以順暢無阻。

而在外部,漢國的崛起和擴張終於引起了周邊大國的警覺。

強國齊國開始在邊境頻繁調動軍隊,進行軍事演習,炫耀武力,對漢國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威懾。

同時,齊國還暗中支持那些被漢國征服的小國的殘餘勢力,為他們提供物資和庇護,讓他們在漢國境內煽動叛亂,企圖擾亂漢國的後方穩定。

楚國也對漢國的發展心懷嫉妒和忌憚,在外交上聯合其他幾個國家對漢國進行孤立和封鎖,限製漢國的貿易往來和外交空間,試圖從經濟和政治上遏製漢國的進一步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