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內憂外患,破局之途(2 / 2)

麵對如此嚴峻的內憂外患之局,劉源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此時的漢國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諸東流。

於是,他再次召集了劉乾、李琪、代浩南等心腹謀士和將領,共同商討應對之策,力求在這複雜多變的局勢中尋得一條破局之路。

麵對內憂外患的艱難困境,劉源心急如焚,即刻召集眾臣於朝堂之上,共商應對之策。

劉乾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當下國內人心不齊,新附之民尚缺歸屬感,臣以為當速施仁政。”

“新收之地賦稅宜減,使百姓切實受惠於漢國之治,恩威並施,方可得其忠心。”

“且應於各地廣納賢才,不論出身地域,有才者皆可入朝為官,參與治理地方事務,以本土之智輔漢國之興。”

李琪亦出列附議:“文化融合非朝夕之功,需以教育為根基。”

“宜在全國大興官學,招納四方學子,教授漢家經典文化與禮儀之道,以文化之紐帶凝聚人心,消除地域之隔閡,漸成一體之國民。”

此時,外部局勢更為緊迫,齊國陳兵邊境,耀武揚威;楚國聯合他國對漢國實施經濟封鎖與外交孤立,漢國形勢岌岌可危。

恰在眾人苦思無解之時,傳來一則驚人消息——西北強國秦國竟派使者前來,欲與漢國結為盟友,共抗外敵。

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劉源迅速鎮定心神,傳令召見秦使。

秦使步入大殿,恭敬行禮後表明來意:秦國雖為強國,但亦受他國製衡,久聞漢國發展潛力巨大,劉源陛下賢明,願與漢國攜手,共同應對複雜局勢。

秦國可在軍事上提供支持,助漢國抵禦齊國之威脅;漢國則在貿易往來上給予秦國便利,互通有無,實現互利共贏。

劉源與群臣商議後,認為這是打破當前困境的絕佳契機。

當下應允秦國之盟,並迅速製定後續策略。

在國內,劉源親赴各地巡察,慰問百姓,宣布減輕賦稅之政令,深入民間選拔賢能之士進入各級官府任職。

同時大力投入教育資源,各地官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眾多學子開始接受漢國文化的熏陶,民心逐漸安定,國內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軍事方麵,依據與秦國的聯盟協定,漢國與秦國軍隊在邊境相互呼應,形成強大軍事威懾力。

代浩南率漢國精銳加強邊境防禦,修築堅固工事,深挖壕溝,嚴陣以待齊國之軍。

同時,派遣黃毅率領精銳部隊對國內受齊國支持的叛亂勢力展開堅決清剿,切斷其與齊國的聯係,曆經數月苦戰,叛亂終被平息,國內局勢趨於穩定。

外交上,借助與秦國的聯盟之勢,劉源命使者前往其他中立國家,積極展示漢國的和平意願與發展潛力。

宣揚漢秦聯盟之穩固,令楚國等國對漢國的封鎖心生顧慮,不敢再肆意緊逼,漢國的外交空間得以拓展。

經此一番布局與應對,漢國在秦盟的助力下,成功扭轉內憂外患之局,內部日趨團結穩定,外部壓力顯著減輕,國家發展重回正軌。

劉源也借此契機,進一步磨礪自身治國方略與領導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