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戰事陷入膠著,而聯軍內部的矛盾卻日益凸顯,漸漸發展成了一道難以彌合的裂痕。
楚國因在戰爭中持續投入大量兵力和物資,國內經濟不堪重負,開始對這場戰爭的前景產生了動搖。
楚國朝堂上出現了一股強烈的主和派勢力,他們認為繼續與漢國並肩作戰,隻會讓楚國陷入更深的泥潭。
即便最終戰勝趙國聯軍,楚國也將付出慘重代價,屆時很可能無力與漢國爭奪勝利果實,反而成全了漢國的霸業。
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楚國軍隊在前線的作戰積極性大幅下降,對劉源下達的一些協同作戰指令也開始陽奉陰違。
在一次關鍵的聯合進攻行動中,楚國軍隊故意延遲出擊時間。
導致漢國軍隊在沒有得到有效支援的情況下,獨自承受了趙國聯軍的猛烈反撲。
遭受了不小的損失,這使得雙方之間的信任產生了嚴重危機。
劉源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他深知若不能及時修複與楚國的聯盟關係,這場戰爭將必敗無疑,漢國也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於是,劉源決定親自前往楚國軍營,與楚國統帥熊協進行一場坦誠而艱難的對話。
在楚軍軍營中,劉源直麵對著熊協,誠懇地說道:“吾與楚本為盟友,當下麵臨共同大敵,唯有齊心協力,方能共度難關。”
“如今戰爭正處在關鍵時刻,若我們各自為戰,隻會讓敵人有機可乘,此前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漢國深知楚國的付出,戰後定會給予相應回報,絕不讓楚國白白犧牲。”
熊協卻麵露難色,直言楚國國內的困境以及朝堂上的壓力,對繼續作戰表示擔憂。
劉源聽後,提出了一係列解決方案,包括漢國在戰後給予楚國一定的經濟補償,幫助楚國恢複經濟。
在戰利品分配上,向楚國做出更大的讓步。
同時,雙方可以共同製定一份詳細的戰後合作計劃,共同開發新占領的土地,實現互利共贏。
經過一番艱難的談判,熊協的態度終於有所鬆動。
他表示需要將劉源的提議上報給楚國朝堂,等待國內的決策。
劉源帶著一絲希望離開了楚軍軍營,他明白,接下來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不僅要在戰場上應對敵人的進攻,還要在外交上全力爭取楚國的繼續支持,漢國的命運懸於一線,他必須全力以赴。
劉源返回漢營後,未等來楚國朝堂的積極回複,卻等來了楚國即將撤兵的噩耗。
原來,楚國國內主和派占據上風,他們不顧前線形勢,執意召回楚軍,聯盟瞬間破裂。
這一消息令漢國軍隊上下人心惶惶,趙魏聯軍則士氣大振,趁機對漢國發動了更為猛烈的攻勢,前線防線多處告急,漢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局。
劉源緊急召集眾將,鼓舞士氣道:“如今雖失楚軍之援,但我漢國將士絕不可退縮!這是我們的家園,我們唯有拚死一戰,方有生機!”
在這絕境之中,劉源重新調整戰略部署,收縮防線。
憑借地形優勢據守關鍵據點,同時派黃毅帶領一支奇兵,繞到趙魏聯軍後方,突襲其糧草輜重營地,試圖打亂敵軍的補給線。
然而,黃毅的部隊在途中遭遇了趙魏聯軍的精銳伏兵,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遭遇戰。
黃毅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但敵軍人數眾多,形勢對漢國軍隊極為不利。
關鍵時刻,猛將馬昱琦帶領援軍趕到,他勇猛無畏地衝入敵陣,如虎入羊群,為黃毅的部隊解了圍,兩人合力擊退了敵軍的阻擊,成功突襲了聯軍的糧草營地,燒毀了大量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