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謹慎是一種境界。“川澤納汙,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隻有謙虛而謹慎的人,才能有山川一樣廣闊的胸襟。《菜根譚》一書中說:“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賢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辭順。”這種境界不是一般的人所能達到的。隻有謙虛而謹慎的人,才能做到在德行修養上,從極細至微的事情做起,給不能報答的人以好處,也才能肩負重任而行動肅敬,謙遜有禮,功勞大而言辭和順。
謙虛謹慎是一種力量。老子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之,故能為百穀王。”暴子說:“慧者心辨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以此名譽天下。”一個人如果不謙虛謹慎,而足自滿自足,不但不能進德修業,還會停滯小前,終究不能成正果,要被時代淘汰。隻有勤勉敬業、埋頭苦幹者,才能高其品、養其德,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毛澤東在1949年曾經告誡全黨,“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他號召全黨同誌務必經受住糖衣炮彈的攻擊,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和艱苦奮鬥的作風。黨政領導幹部的驕傲自滿,會發展成誇大個人作用,看不見群眾力量,甚至會發展到白以為足、獨斷專行,搞“一言堂”,隻能聽恭維話,不能聽批評意見,破壞民主集中製的地步。黨的曆史上所犯的幾次大錯誤,都和不謙虛謹慎以及驕傲自滿有關。1927年大革命失敗,1934年紅軍被迫長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黨的領導人驕傲起來,鑄成大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幾次大的失誤,如1958年大躍進錯誤,“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都與黨的主要領導人不夠謙虛謹慎、聽不進不同意見有關。
要做到謙虛謹慎,必須做到以下四點:第一,慎言。“高者不說,說者不高。”《瓊居佩語》一書說:“慎言謹行是修己第一事。”清代金纓說:“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可見,我們應少說空話大話,多幹實事好事,“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第二,節製。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度”,不能隨心所欲,我行我素。古代先哲指出,“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誌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
第三,孰思。事情不論大小,事先都要加以周密的思考,“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言”。否則,很有可能就此釀成大禍。南朝蕭衍醴:“事無大小,先當孰思。”康熙帝曾說:“一事不謹,即貽四海之憂;一念不慎,即貽百年之患。”可見,深思熟慮是多麼重要,稍有不慎,就有町能造成民眾之憂慮、百年之痛苦。第四,明意。要真正把握謙虛謹慎的含義,嬰把自謙與自卑、自賤劃清界限,把自重與自大、自滿區別開來。正如清代袁枚所說:“從古自謙與自賤有異,自重與自大有殊,所謂‘差之毫厘,失之於裏’,不可不察也。”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虛心是我師。”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修養德性,應有水的性情,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應有竹之品德,虛懷若穀,高風亮節,“虛而往,實而歸”,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高尚的人。
訥言敏行
孔子提出,“君子欲訥(ne)於古而敏於行”。此話是說,君子說話時要謹慎,而做事時要聞風而動,要勤快。常占道:言多必失,沉默是金。人很難不在語言上犯錯誤,特別是口無遮攔的人,到頭來吃虧的總是自己。所以孔子告訴人們:君子說話要慎重木訥一點,做事要勤奮敏捷一些。這就是所謂的“三思而後言”、“三思而後行”。這是做人的一種美德。
《聖經》也有類似的主張。《聖經》上說,有德之人,乃是生命的源泉,多嘴多舌的人難免無過,機警的人從不多語;有德之人口中永遠是義語,無德之人張口都是謊言。智者知道沉默是金。睿智的人開口必定宣講智能,愚人難免滿口廢話。有德的人總是未言先思,無德行的人卻滿口壞話。
見賢思齊
見賢思齊是修養方法之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裏仁》)其意思是: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鑒。
提高道德素質的過程,就足向他人、向會學習,選擇,吸納,不斷修煉的過程。見賢思齊就是強調人們在社會環境中要有主動學習和善於學習的理念。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對自己的古行,尤其是對工作的責任感,與人交往的可信度,在學習方麵是否有進步等,進行反省和總結,從中求得經驗與教訓,向先進看齊,一定會有較快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