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就要知錯必改,勇於實踐,積極行動。
不貪利,不二過
(一)不貪利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碰到這樣尷尬的事,人格與利益有時顧此失彼,難以兩全:為丁維護人格,可能喪失一些利益;極力地去攫取利益,往往使人格扭曲。為人格完滿而不順利益喪失,可謂高尚;為貪求利益而有辱人格,便是小人;兩者兼顧,則為常人。
人們在不斷地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時,也不斷地滿足自己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即在擴大人們利益的同時,也增加著自己的利益。但健全人格的修養要求人們不要過於追求某些利益,必要時還要放棄一些利益。這確實是一種矛盾。由於人們為社會創造利益的力度和效果不同,社會利益分配就會產生一些差異。為了使社會不至於因此而發生衝突,就要調節這些矛盾。
其中,調節機製之一就是道德的製約:讓人們為了自身人格的健全,不去過分追求利益。古往今來,人格的自我完善有過多種形式,宗教教積德行善,儒家講“何必日利”、“去人欲”,道家教清心寡欲,共產黨人講大公無私。盡管說法不一,但它們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不要為利益而損人利己。
我國曆史上商品經濟不發達,新中國成立後又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製,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範疇的“義”一直與“利”相對立,因而“重義輕利”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對義利關係的基本理解和價值界定。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利”成為社會關係的基本內容,現實與傳統發生了衝突。作為市場經濟微觀機製的基礎、體現著競爭規則和合作精神、既利己又利他的自利行為,被一些人扭曲為可以不擇手段專門利己的自私行為,甚至使某些踐踏傳統義利觀的人也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名義下變得心安理得。
一般地說,人格分裂,是指表裏不,說一套做一套。而人格分裂的根本原因,則是利欲熏心。說到底,人格的分裂或扭曲是根源於利益的驅動。利益可以驅使人做好事,也可以驅使人做惡事。
做惡者必定人格扭曲甚至分裂。有的人的人格扭曲表現在政治方麵;有的人的人格扭曲表現在金錢方麵。無論是政治方麵的還是金錢方麵的人格扭曲,都是利益的驅動造成的。這些人在利益麵前,就像魚在釣餌麵前一樣。
在一個個腐敗分子相繼落網之後,人們在反複思考,是什麼讓他們鋌而走險,最後墜入深淵的呢?科學家通過實驗得出一個結論,魚的記憶力極差,有的魚兩天之中居然10次上鉤,貪食和“沒記性”是造成這場的悲劇的主要原因。人是世界上所有動物中最聰明的,然而腐敗分子的人生悲劇恰恰是在貪婪的驅使下變得沒有記性了。曾經給胡長清行賄上百萬元的周雪華在獄中有一段自白:“我引用了這麼一句詩訓,就是‘遊魚貪食,釣者澹之。人皆則魚,我則釣者’。我是個釣者,把有副省長之尊的胡長清釣住了。”被釣走的,不止一個胡長清。那些腐敗分子犯罪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各不一樣,但他們人牛嫡變的軌跡卻大致相同,都是見利忘義,背離黨的宗旨,貪圖享樂,腐化墮落,最終走上了人生的歧路。我們應當記住孔子的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其意思是說,吃粗糧喝涼水,睡覺時彎著胳膊當枕頭,這裏邊也是有樂趣的。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足和尊貴,在我看來猶如浮雲一般。
(二)不二過
不二過,是說不重複犯曾經犯過的錯誤。孔子誇獎他的學生顏同好學,而且“不遷怒,不貳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犯錯不要緊,要緊的是犯錯後怎樣去對待錯誤。有的人知錯不改,結果隻能永遠錯下去;有的人知錯必改,結果一次次走向成功。知錯必改應該是我們在前進道路中永奉的信條。占人雲:“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無數的曆史事實證明,犯了錯誤,必須及時改正,如果不改,必將走入歧途。
有些青年由於思想不成熟,犯了某種錯誤,本來隻要嚴格要求自己,很快就能改過來,但是,他們有的人認為小錯誤無關緊要,不去認真對待,以致滑進泥潭,追悔莫及。古人早就提醒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