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個人品德教育(3)(3 / 3)

要正確對待“己的錯誤,首先就必須要認清它。有些事情必須要等到結果出現,才會知道是不是有錯,錯在哪裏,然後改正;可是有些事情,等到結果出現,再想修改錯誤、彌補損失已經來不及了。如何才能及早發現錯誤、認清它呢?別人(尤其是有經驗的人)的提醒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螳提醒很可能就是別人犯過的錯誤的經驗教訓總結。因此,要虛心地、認真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對待別人的意見,要記住“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古訓,要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不對,以為這樣別人就會看不起自己。其實,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勇於承認自己的不對之處的。

即使別人表達意見的方式並不是你喜歡的方式,對於對方提出的正確意見,你也應該歡迎,做到“聞過則喜”。這樣就能從別人的意見裏找到治療錯誤的良藥。

曆史上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當初廉頗居功自傲,對舍人出身的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極為不滿,總是想當麵侮辱他。可是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以大局為重,處處避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這事終於感動了廉頗。廉頗知錯就改,“肉袒負荊”,到藺相如門前請罪。他們終於成了好友,以致秦國不敢“加兵於趙”。廉頗的這種精神在曆史上傳為美德,形成成語“負荊請罪”。時至今日,提到廉頗,人們依然倍加敬仰。這不僅因為他“以勇氣聞於諸侯”,更因為他知錯必改,而且改得主動,改得徹底。作為一代名將,他以自己切實的行動為後世樹立了光輝典範。

人處在青少年階段,是學知識、學文化的成長階段,難免犯錯誤,但隻要勇於改正,善於改正,就能把自己培養成對社會有用之才,也才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

然而現如今,有一些人硬是“過而不改”,知錯犯錯,一錯再錯,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不僅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道德養成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養成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道德養成和道德實踐,建立了一套完備的理論體係和一套完整的道德養成方法。闡述道德養成方法的代表作是《禮記·大學》篇。《大學》係統地闡述了道德養成的步驟和目標。文中說:“占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困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狸格物。”這段話是說,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怨管理好門已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廣{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麒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話小提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止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口”。一般來說,人們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條目作為修身之道,作為道德的內在修養,“修身”的途徑就足按照前四個條目,一條一條地去做;而把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道德的外在修養。

關於“格物”,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說:“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或者說“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通俗地說,“格物”就是認識、研究萬事萬物,直至細微之處。

關於“致知”,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說:“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通俗地說,“致知”就是豐富自己的知識,使應當知道的知識不分巨細都要掌握。

“格物”、“致知”是聯係緊密、層層遞進的兩個步驟。“格物”的邏輯結果是獲得對萬事萬物運行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而這正是“致知”的內在含義。而“致知”的來源首先是個體對客觀外界事物的認知,所以《大學》說“物格而後知致”。

刻苦地研究探討事物的道理達到窮盡的地步,從而使自己的認識也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這是“格物”、“致知”所要達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