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對“格物”、“致知”進行闡釋時,強調在“修己”時應時刻注重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學習、研究,以豐富自身的知識,以便為“誠意”、“正心”做準備。提倡“格物”、“致知”,主要不是為了闡釋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是側重於道德方麵,主要是在闡釋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
在修身的第一步“格物”、“致知”完成之後,下一步就是“誠意”、“正心”。把“致知”、“格物”、“減意”、“正心”這四項內心的道德修養做好了,“修身”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也就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齊家”是整治家、管理家的意思。齊家要以“修身”為前提, 修身到位才有能力齊家,才有資格齊家,才能把家管理好。身之不修焉能齊家?
“治國”必須以“齊家”為基礎。“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故治國在齊其家。”(《禮記·大學》)其意思是說,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必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
其聯係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國家安定了,則天下太平。
“治國平火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標,同時也是道德主體修養的最高境界,曆代一些有作為的知識分子無不以“窮則獨藩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寬大胸懷激勵自我。追根溯源,這句至理名言正是從《大學》的“八條目”中引申而來的。
“八條目”的內容足一個由內到外、相互關聯、不能任意顛倒的統一整體,是一個窮盡“內聖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論體係。它以“格物”為起點,以“平天下”作為奮鬥目標,在具體的道德修養和社會道德實踐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對調適人們的心態、穩定社會關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對於我們仍然有借鑒意義。
道德習慣及其養成
道德習慣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通過不斷反複的道德實踐,所形成的不需要外界監督即可實現的道德生活慣例。俄國著名教育家烏巾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係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這句話道出了良好道德習慣對於人的重要性。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從不滿足於對自身的理論追求,而是追求具體行為的落實,使“應當之理”變為“自然而然”,使個體獲得“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自由。就此而言,道德習慣的培育應當成為道德建設的著眼點和著力點。
那麼如何培育良好的道德習慣呢?《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道德習慣的養成要靠道德知識的灌輸和道德理念的教授,但僅此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道德實踐。我國古人非常強調知行合一,強調從生活點滴小事做起,“黎明晨起,灑掃庭院”是占人家庭美德的養成教育,讓道德主體在親身的體驗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內化為道德品格,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隻有 經過長時間反複實踐、磨礪,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道德行為才能化為自覺行為。這是一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由知到行的漸進過程。而且,道德習慣的養成常常會受到社會上許多負麵因素的幹擾,必須時刻警惕,才能紮紮實實地養成良好習慣。
道德習慣的養成應當在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這三大道德領域具體培養。要從點滴小事做起,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加強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訓練,培養道德意識,提高道德水平
在有些時候,我們會麵臨艱難的選擇,那麼“應該”做什麼樣的選擇呢?在選擇時我們可以依據多種原則,如生存原則、生存可能性原則、自我優先原則、婦女兒童優先原則、最大功力或快樂原則、平均功利或公平的快樂幸福原則、德行原則。我們的老祖宗也告訴過我們一個原則性的方法: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但是如果個人的利益與他人、集體的利益發生衝突,我們該如何選擇呢?大家還記得電影《泰坦尼克》中船將沉沒時那些船員和紳士們的選擇吧?道德高尚的人在選擇中知道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因此知道“應當”選擇什麼,知道犧牲個人的利益以獲取他人和集體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