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
同情是指對他人表示理解和關切的一種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它與憐憫不同。當一個人對他人產生同情時,是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體驗對方的感受,並表示自己的理解和關懷。這種道德情感是人們曆來所稱頌的人道主義情感。
中國傳統道德思想中的“惻隱之心”和“忠恕”思想與這一道德範疇最為相近。惻隱之心就是孟子所說的“蛐心”之一。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與“惻隱之心”是一回事。惻隱或同情常被看作是道德的源頭。照儒家所說,仁隻不過是惻隱之心的發展;側隱之心又隻有通過愛的實際行動來發展;而愛的實際。行動又隻不過是“善推其所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
忠恕,就是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並為恕下過這樣的定義:“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這足孔子在回答子貢的一個提問時說的。子貢的問題是:“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孔子回答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裏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從積極、主動的方麵來闡述推己及人的思想的。
關於忠,則是孔子對曾子說的“為人謀而不忠乎”。這裏的忠是指盡己之力為人謀事,忠於職守。宋代的朱熹注釋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後世儒家對忠恕的解釋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意思。以後,忠恕二字逐漸被連在一起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作為忠恕一詞的具體內涵或解釋。兩下多年來,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並且至今對於人際關係的正確處理仍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禮儀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譽。禮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
在我國,禮起源於祭祀,後來逐漸成為國家祀天地鬼神、舉行各種活動的儀式和政治活動。孔子所說的“克己複禮”的“禮”,是指周朝的禮製——周禮。周禮是指周朝的各種儀式活動的規定、標準,並以此來區分尊卑等級,規定名分。
孔子的禮,大而等之,包括上下尊卑的政治製度;小而言之,包括人們禮尚往來的禮貌規矩。它對婚、喪、祭、冠、燕、聘、射、禦等方麵作了具體的規定。一方麵,孔子擴大了周禮的範圍。原來講究“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孔子要求把禮作為教化的手段,對一般老百姓要“齊之以禮”,反對一味施用刑殺暴力。同時,君子也要受到刑罰約束。另一方麵,他認為禮是從屬於仁的,“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果沒有仁,禮又有什麼用?禮是行仁的節度和文飾。在政治上,他要求對立的等級問都要受禮的製約,都負有道德義務。“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就是說對執政的各級當權者也有一定限製。人人都要受禮的約束,都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吉,非禮勿動”。
孟子進一步論證了禮根源於人先天所具有的“恭敬之心”,認為恭敬之心是禮的發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了一個以禮為核心的倫理思想,係統論述了禮的性質、根據和意義。他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他賦予禮以法的含義,主張以法輔禮,肯定禮有“定名分、別尊卑親疏”的功能。苟子還把禮視為“道德之極”,要人們循禮而行,強調隆禮貴義而治國。宋明理學把禮看成是“天理之節文”,提出“非禮莫視、非禮莫言、非禮莫為”,認為禮的實質是恭敬。
從禮的起源和發展、演變來看,禮的內涵包括典章製度、禮節儀式和社會道德規範。從哲學意義上來說,禮也是一種節度,就是要把握分寸,把握度。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曆程中,禮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孔子特別強調禮的重要性,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音耐,膽怯),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諭。”也就是說,一味恭敬,不依禮而行就會勞煩厭倦;一味謹慎,不依禮而行就會顯得畏懼懦弱;一味勇敢,不依禮而行就會冒失闖禍;一味心直口快,不依禮而行就會尖刻傷人。居上位的人能與父母兄弟保持深厚的感情,百姓就會趨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遺棄他的老同事、老朋友,百姓之間就不會冷漠無情。
在今天看來,禮中所包括的禮節儀式和社會道德規範,簡單地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規矩。禮之本在於一個人內在的精神,在於人的仁愛和忠恕之心。現存,我們還應把禮理解為一種分寸或者度。如果社會的所有成員都做到禮,做到言行有度、有節,這個社會的風氣將會為之一振,將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