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台北的一家漫畫出版社請蔡誌忠去工作,蔡誌忠不知道父親是否會同意他放棄初中學業遠去台北。他對父親輕聲說:“爸,我要去台北畫漫畫。”父親平靜地問:“有工作了?”“是的。”“那就去吧。”一問一答,短短十幾秒鍾,這件影響蔡誌忠終身前途的大事就這樣決定了。蔡誌忠去了台北,很快成了台灣乃至東南亞一帶最負盛名的漫畫家。

“我讓他自由。”這就是蔡誌忠父親的“家教之道”,蔡誌忠一生成就得益於此。

世上有很多種父母,有錢的父母會給孩子很多錢;沒有錢的父母會給孩子一顆熾熱的心;能說會道的父母給孩子諄諄教誨,少言寡語的父母用雙手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愛。父母愛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父母能給孩子的也很多,但其實父母最該給的,是一份自由,讓男孩可以朝著自己夢想的地方奮力奔跑的自由。

鼓勵男孩,任意發揮他的想象力

小林的媽媽特別善於打開孩子的思路。在小林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電視上正在播放一條公益廣告,其中有一句廣告詞,“美麗森林自己會說話。”

媽媽順嘴問正在一旁看電視的兒子說:“兒子,森林怎麼會說話呢?”

兒子瞅了瞅電視,說:“如果把森林比作人類,森林自然會說話啦。也許它們還會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呢?”

母親說:“是呀,有些樹木本身就是藥材,這藥材就是森林裏的醫生,其他樹木有了病都會去找它看。”

小林聽了母親的話,也有了更多的想法,“有的樹木是化妝師,有的樹木是歌唱家,還有的樹木特別有學問,大家都稱它是博士。”

母親連連點頭,並問,“這些樹木都有自己響亮的名字,你叫它們什麼呀?”

小林放下玩具,想了一會說,“家門前就有兩棵樹,一棵叫智慧樹,是一個善良的女孩子,人們叫她艾麗絲,小學生的作業她都會做,每次都能考一百分,她的哥哥、另一棵樹叫凡卡,是遠近聞名的醫生,能治好很多人類治不了的病。”

父親聽小林這麼一說,也插話替這兩兄妹想象情節,說它們喜歡穿什麼樣的衣服,妹妹還紮著一對羊角辮……就這樣,一家人熱情高潮地說開了,好像生活中真有這樣一對兄妹似的。

令父母意想不到的是,大概過了一周的時間,小林興衝衝地從書包裏拿出一疊稿子,說寫出了一篇童話,題目是《神奇的樹木》。父母看後很是高興,但當中還存在一些瑕疵,於是,父親先是肯定小林的成績,然後指出不足,“關於主人公言行舉止的描寫少了些,讀者隻聞其聲,卻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要讓讀者體會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才更好呢!”小林還是有些不明白,父親接著拿過一麵鏡子,放到小林麵前,說,“你看看自己,你高興時,你的眼睛是彎彎的,眉毛是上揚的,你如果把這些寫出來,這叫惟妙惟肖。可你為什麼這麼高興啊,再把你笑的心理活動寫出來,就活靈活現了,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動就有機地融為一體了。”小林聽後很受鼓舞,馬上就回房間潤色。不多久,一篇全新的童話就展現在大家麵前了。後來,這篇童話還發表在了兒童刊物上。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者科學發展、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的確如此,孩子在學習各門課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沒有想象力,孩子將難以理解教材中的圖形、概念。想象力還直接關係到孩子創造力的發展,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想象開始的。

因此,父母應該特別強調培養發展孩子的想象力,把它做為智力開發的重要任務之一來認真抓、重點抓。在培養男孩想象力的過程中,父母應該鼓勵男孩,讓男孩自由馳騁自己的想象力,並要像案例中的父母一樣,能夠引導男孩發散思維、大膽暢想,並且敢於說出來。

1.指導孩子豐富頭腦中表象的儲存

表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留下的影像,是具體、形象的。因為表象是想象的基礎材料,所以頭腦中的表象積累得多,就有進行想象的豐富資源。一個沒有接觸過很多事物的人免不了因循守舊,缺乏獨特的思維和見解。讓想象力在幼小的心田裏馳騁,必須有廣博的知識作基礎。積累的經驗越多,解決問題的思路就越廣。

2.要求獨立思考

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要學會逐漸放手,引導孩子試著靠自己的智慧獨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要做到這點,需要家長與孩子真正實現人格上的平等,這又對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重要。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關鍵是一問”。希望孩子想象力豐富且有效能,就應培養他們好問的習慣,即首先尊重他們的提問:對他們的提問持認真傾聽、回答的態度,不糊弄、不嘲笑、不指責,絕對不用“煩死了”、“走開”之類的詞語。其次鼓勵他們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別用父母的思考代替孩子的思考,更不應該把自己的答案強加給他們。要求孩子獨立思考,並非父母可以甩手不管,而是應該花時間和精力,用可行的辦法引導他們自己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