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男孩的要求,父母要會分辨著聽

“要星星不敢給月亮”,這句話經常被用來形容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打折扣地兌現。而教育專家建議:滿足孩子正當的需要,抑製不合理的要求。對於孩子提出的意見和要求,大人們要善於傾聽,如果是正當的需要,就給予適當的滿足,反之,就應當和藹地拒絕,堅決抑製,千萬不要打著“愛孩子”的旗號盲目滿足他們的無理要求。

現在的男孩應該說是幸福的,因為他們不但“資產”不菲——富足的壓歲錢外加零用錢,而且,一般情況下,隻要他提出要求,家裏的老人,甚至是包括他的爸爸媽媽都會盡可能地滿足他。這種毫無節製地滿足孩子要求的現象,在當今的家庭,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一種情況。

其實,這種情況的形成是有很多原因的。現在隔代撫養現象很普遍,對於老人來說,含飴弄孫是晚年幸福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疼愛孫輩的心,對他們來說是怎麼做都不為過的,更何況,在他們年輕時,或因物質條件欠缺,或因經濟條件所限,或因工作繁忙無暇全身心照顧孩子等諸多原因,導致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物質生活相對貧乏,留下了這樣那樣諸多無法挽回的缺憾。所以,許多老人在對待孫輩的時候,就會想,當年孩子的父母沒有享受到的,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多加彌補,因此,對孩子溺愛嬌慣,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在他們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事。

而孩子的父母大多忙於自己的事業,平時無法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於是就盡量滿足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以這種方式來對孩子稍作補償,減輕因自己對孩子缺乏照顧而對孩子造成的愧疚心理。也有的是因為小時候生活貧困自身吃了很多苦,因而在自己有了孩子後,就想方設法最大限度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小棟的媽媽幼時家境貧寒,生活得很艱辛。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她認為不能再苦孩子了,所以對孩子關愛有加。平時小棟要什麼,媽媽就會給他買什麼,要多少零花錢就給他多少。上中學後,小棟胡亂花錢的不良習慣變本加厲,並且受不了學校的束縛。媽媽意識到該嚴格管教孩子了,於是開始控製他的零花錢,但是一向自由慣了的小棟根本控製不了,竟然偷拿了媽媽的1000元錢。媽媽很無奈。

其實現實社會中,像小棟一樣的男孩有很多。一些父母認為自己所受過的苦,不該在孩子身上重演,努力為孩子創造富足寬裕的生活環境。父母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可這不是愛,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因為男孩會在父母無限製地滿足自己的過程中,偏離健康成長的軌道。

孩子在成長中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孩子無條件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父母無條件聽從孩子的任何要求,這對孩子是一種遷就、溺愛、縱容,會助長孩子的物質欲望,容易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責任感的不良品格,這是任何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

當然,很多父母認為,如果慷慨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歡樂,固然是件好事,畢竟父母童年時生活條件和現在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每個人擁有的東西都很少,甚至很多時候根本就無法滿足對物質最起碼的要求。但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並不是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就能讓孩子獲得幸福的。雖然許多孩子的要求在第一時間就得到滿足,但一件新東西令他們開心的時間卻並不長,反而想要更多新東西的煩惱倒是越來越多。長此以往,在父母的一再退讓下,孩子的壞習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譬如:看起動畫片來毫無節製,說話不算數、挑食、發脾氣,求知欲下降等等諸如此類的行為。

因為這種毫無節製滿足孩子要求的行為本身,也間接剝奪了孩子的滿足感,因為真正的滿足是經過長久的渴望、一段時間的不懈努力後,那種終於獲得的成就感。雖然男孩總能擁有很多同伴沒有的東西,這會讓他們產生無比的優越感,但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一旦要求達不到,心靈便會很容易受到傷害。

最後,無節製滿足孩子要求,終將會壓抑孩子的自然發展,導致男孩缺乏克製心理和控製欲望的能力,使男孩的適應性和獨立性逐步衰退,並變成麻木不仁的依賴性和蠻不講理的驕縱性,會嚴重妨礙男孩正常才智的發揮,削弱男孩自身發展過程中必要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從而成為正常教育的阻礙。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把握好孩子需要和給予之間的尺度,對於孩子的要求要會分辨著聽,什麼樣的要求可以滿足他,什麼樣的要求不可以滿足他,凡事要為男孩今後的健康成長做仔細斟酌,長久打算。更多的要求,父母都應該鼓勵男孩通過恰當的方式去爭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才是理智的媽媽應該做的。

不能輕易聽取男孩的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