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敢於向父母敞開心扉,說出膽怯,說出疑惑,說出建議,說出奇思妙想,才能最終說出光明的未來,說出健康的人格,說出燦爛的明天。

1.父母對男孩說的話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父母對孩子想說的話表示出很大的興趣和十分人真的態度,這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親近感。父母可用體態語,即麵部表情、身體姿態等親近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與父母之間的共通,這樣,孩子一旦認為自己講的話被父母接受了,就會對說話產生自信。

2.多聽少說,給男孩以說話權

對孩子的傾訴,父母不要急於判斷,要始終懷著親切、平和、耐心地心態去傾聽他的內心想法。父母與孩子溝通不良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過於主觀,沒能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父母應以寬容、鼓勵的心態來傾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平等與尊重。期間,不要經常指責、埋怨孩子,隨意打斷孩子的話語,從而使孩子關閉心靈之窗,不願與父母交流。

3.父母應站在男孩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內心

父母應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引導他們正確地區分和表達。孩子的內心是純潔無瑕的,他們也正以自己的方式體驗成長。對此,父母應予以最大的理解,而不要給他們當頭棒喝,不要急著去責備。父母學著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允許男孩提出不同的意見

寧寧的爸爸是個很開明的父親。他對孩子具有寬容的心態,灑脫的教育,很少對孩子說“不準”、“不要”。他尊重孩子的個性,欣賞孩子的“淘氣”,鼓勵孩子說出不同的意見。

寧寧小時候,他就經常給寧寧出一些啟發性的思考題:“一棵樹上站著三隻小鳥,一個頑皮的孩子用弓打掉了一隻,試問樹上還有幾隻小鳥?”寧寧說:“三減一等於二,樹上應該還有兩隻。”媽媽在旁邊笑起來,說:“寧寧,你再好好想想。”但寧寧卻執著地說:“就是兩隻嘛。”於是爸爸啟發他說:“寧寧有主見,敢於堅持自己的主張,是好樣的。但是,你想一想,打掉的雖然隻有一隻,但彈弓一響,其他兩隻也就嚇跑了,所以,樹上一隻鳥也沒有了。”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寧寧果然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少年,他在課堂上,從來不照本宣科,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課下與同學們討論的時候,也能做到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竭力爭取自己的意見與思路。這是與寧寧父母的教育分不開的。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大膽提出自己看法以及不同的意見,給他們創造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培養孩子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鼓勵孩子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和突發奇想。這樣才能使孩子沒有壓抑,敢於張揚自我。這樣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才能夠平心靜氣地坦然接受失敗和錯誤,並將其轉化為成功的基石。這一切即將為孩子打造一個健康的心態,使他們成為一個“抬起頭來走路”的自尊、自信的人。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和老師都喜歡聽話的孩子,而那些往往愛提出不同於比人意見的孩子往往不受歡迎。其實,這樣的孩子往往是最應該受到鼓勵和讚揚的,因為他能不為多數人的意見所左右,而有自己的主見;他能不怕被人恥笑,而敢於堅持自己的主張。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少年時代很少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而愛獨立摸索研究事物,在學校裏他曾被譏嘲為“鄉巴佬”。發明“相對論”的愛因斯坦的座右銘之一就是“從他人的意見中獨立出來”。這兩個科學家的發明和創見,正是因為他們能獨排眾議。當然,這樣作是不容易的。因為有時他們要頂住外界的冷嘲熱諷和各種壓力。現在的許多公司或企業裏,一些年輕人之所以被選拔提升為經理,就是因為他們具有獨特的見解,能開拓、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

不過事情盡管如此,大多數父母仍然喜歡自己的孩子在家聽話,在外不標新立異。當自己的孩子和同學的意見不合時,他們就擔心“這樣會受大家的討厭”。這實際上就是強迫孩子順從大家的意見,不利於孩子的自我發展。

那些開明的父母對此就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輕視受他人意見左右的人,而且他們讚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他們喜歡孩子相互討論和辯論,借此磨煉孩子的處事能力。因此,在孩子反對父母的意見時,他們不會輕易責備孩子不聽話,即使孩子的意見是錯誤的,也會耐心地說明、解釋。因為他們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有主見、有創造性。

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還保留了很多封建意識的殘餘。其中之一就是喜歡兒女聽話,百依百順,容不得兒女的反對意見,更容不得兒女的反駁。而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再要求兒女們百依百順是很難做到的,而且也不一定就正確。兒女們有時的反對或者有不同的意見並不一定就是什麼了不起的錯誤,更不是對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因此,新時代的父母們應該允許並且鼓勵男孩,大聲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