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很多父母都需要改變一下自己的觀念,不要以為孩子越聽話越好。那些敢於質疑、敢於提意見的男孩往往被家長和父母冠上“調皮”的頭銜,其實這些孩子是聰明、富於想象力和創造性的。他們敢於打破常規,敢於不走尋常路;他們思維活躍,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意誌堅強,敢於冒險。對於這樣的男孩,隻要家長和老師善於引導,他們往往會成為將來最有出息的人。因此,作為家長,對男孩的意見多給予傾聽,而不是批評和壓製。父母隻有洗耳恭聽,才能給他們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才能讓孩子們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發揮出自己獨特的優勢。

洗耳恭聽男孩的大膽質疑

亞裏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確,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激發男孩求知欲的內驅力,它能使男孩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遵循的教育傳統卻忽略了這一重要過程。我們看到更多的現象是,在學校,學生不敢質疑,更懶得質疑,更不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與我們傳統的知識觀有著直接的關係。傳統教學把知識看成是穩定的、客觀的和普遍性的,因此,在師生的眼裏,教材上所寫的東西理所當然地都有著不可質疑的正確性;在父母心中,他們固守的經驗和教條也都有著不可動搖地威嚴性。於是,在教學中,老師隻是準確無誤地把課本上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的學習就是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識;在生活中,父母憑借著自己的經驗,為男孩妥善地安排著一切,男孩隻是一味地接受、服從。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青春期男孩很少提問的原因。

因此,父母和老師應當端正自己的知識觀,並幫助學生樹立開放建構的知識觀,同時為孩子創設民主平等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一堂語文課上,老師大聲朗讀道:“鬆鼠眨眨眼睛,想起來了,如果光摘鬆果,不栽鬆樹,總有一天,一棵鬆樹也沒有了!”教師的預設是要引導學生通過這句話體會出小鬆鼠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意識。可這時,一個學生舉起手來,說:“老師,我覺得這課文寫的有問題。”老師沒有打消孩子的積極性而是親切地說:“是嗎?你說說。”孩子說:“老師,小鬆鼠摘了鬆果吃,明年鬆樹上還會長出新的鬆果,這跟栽鬆樹有什麼關係呀?而且怎麼會有一天,一棵鬆樹也沒有呢,他們又沒有砍鬆樹?”孩子的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坐在後麵聽課的家長似乎也有一種“頓悟”的感覺。

對於老師來說,這篇課文也許已經看過好多遍,可是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仔細想來,學生的質疑並沒有錯,摘鬆果和栽鬆樹之間也根本不存在必然的關係。這就是因為成人已經習慣了認為教科書上的內容是正確的,所以才從不思考和質疑。而剛剛走進校門的學生,他們的頭腦中沒有這樣的條條框框,隻要自己覺得有問題就提出來,這思考與質疑的意識遠比他們學會一個生字,解答一道考題珍貴得多。

有人說,“知識始終有待於再考察、再檢驗、再證實。”如果每個父母也能從男孩身上認識到這一點,從而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自由、寬鬆的氛圍,鼓勵學生發現、鼓勵學生質疑,他們就能夠采取批判性、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方式進行思考,這種思考才會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也是一個人創新精神的源泉。

喜歡質疑,不相信唯一正確的解釋,敢於挑戰權威是創造者重要的人格特征。陶行知先生認為,孩子獲得了言論自由,特別是得到問的自由,才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優化課堂教學,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隻能靠他的生活經驗和信念作為背景,分析知識的合理性,教師不能把預先決定了的東西強加於學生,不能用科學家、教師、課本的權威來壓服學生。

這一觀念,對於家長來說,也普遍適用。孩子不懂就問,家長洗耳恭聽,這正是培養一個創新性人才的關鍵。知大疑則大進,知小疑則小進,不知疑則不進,質疑的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當他們開始去向你問問題的時候,說明孩子已經在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在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了,這時,家長千萬不能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應該耐心去聽孩子的質疑,並幫助孩子找到答案。從小在不斷提問,不斷摸索答案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春期男孩才會具備難得的質疑精神,才能走出一條創意之路。

青春期男孩正處在思維能力急劇膨脹的時期,這時候,家長更應該注重鼓勵男孩質疑的精神,不要為了防止男孩因為好奇心而犯一些愚蠢的錯誤,就對男孩采取灌輸、壓製的教育方針。每個孩子都渴望被尊重和賞識,青春期男孩也一樣,父母應該抱著一種賞識、尊重的態度,去傾聽他們撲朔迷離的真實想法,去察覺他們叛逆的背後,隱藏著的真正價值,去激發他們不斷進取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