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男孩的見解,父母要表現出傾聽的興趣
聰明的父母在孩子麵前,不會做一個高明的演說家,而是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有的孩子善於思考,對於相同的問題,總能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懂得如何在實踐中進行體驗。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不但不要阻止孩子訴說他千奇百怪的見解,還應當要表現出一種傾聽的興趣和姿態。
俗話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靈機一動,難題解開。”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會思考,那麼做事、學習就容易獲得成功。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對很多東西產生好奇感。事實上。好奇可以引人去探究,啟發人的思考。當孩子問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或者說出自己一些違背常理的見解時,父母不要嗬斥,而要給予表揚,同時還要創造條件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以促進思維力的發展。
在這方麵,父母應當改變一下教育孩子的觀念。很多家長不給男孩說出自己見解和想法的機會,隻是一味地要求男孩走他們期望的道路,認為服從並努力達到父母要求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會最終取得成功。其實不然。
在美國,一個華人家庭裏有兩個兒子。老大從小本分老實,但天資平平,學習成績一般,家長投資培養其才藝也不見大氣色,使爹媽失望。而小兒子卻聰明過人,靈氣十足,不僅在校成績一貫優秀,才藝方麵也頗具天賦,音樂、下棋、美術等等,學什麼就會什麼。
可想而知,這小兒子為父母爭了光彩,也是親友們誇獎羨慕的對象。家長便放棄不爭氣的大兒子,投資時間金錢來重點栽培小兒子。為他選送好學校,課外也花重金帶他到處拜師學藝。
小兒子還算聽話,直到高中畢業都是各方麵出色的好學生,又進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學,家長更為之自豪無比。然而,從哈佛畢業之後,老小卻什麼事都不想做。他告訴父母:“我已向你們交了差,你們有了個哈佛畢業的兒子,夠有麵子了。但我從小就在壓力下生活,如今已經筋疲力盡,該是我放鬆一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時候了!”於是這個哈佛學生多年無所事事,四處閑蕩。
而那個不起眼的老大,家長以往沒有為他施加過多壓力,反而使他有空間時間參與輕鬆多元的課外活動。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也許是父母已經放棄了對他的培養,他總能夠按照自己的見解和想法發展,父母多數情況下也都能聽取他自己的見解,讓男孩自由發展。於是,他有機會當了多年童子軍,在主流少兒組織中接觸更廣泛的項目,獲得綜合知識技能,找到自己喜愛和擅長的領域,而且培養了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懂得了要靠自己努力取得成績。他讀的雖是極普通的州立大學,卻有機會展示和鍛煉領袖能力。大學畢業後他不好高騖遠,勤懇工作,從普通崗位做起,表現非常出色,在經過大公司的鍛煉後,選擇了自己創業,如今領導著一家員工上千人的跨國公司。
當父母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傾聽者之時,也就是成為一個高明的說話者之時,而此時,父母也會發現,自己也已經成為了男孩心目中最好的朋友和老師,這個地位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父母對男孩表現出來的傾聽興趣,會讓任何一個正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的青春期男孩學會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態與他人建立關係,並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以及學會獨立思考。
父母表現出傾聽的姿態,其實很簡單。當父母想要表現出有興趣的姿態時,興趣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如果父母總陰沉著臉,一言不發,或是表現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就會令男孩十分失望,也便從此喪失了發表見解的興趣。慢慢地,他就會養成對什麼事情也不關心,隻知道傻傻地聽從父母的安排和教導的習慣。
好奇心是思維的前奏、成功的先導。對於孩子的見解,父母要有正確的態度。
首先,父母對孩子的提問要表示讚許,並及時正確地回答他們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提問反應積極,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這會促使他們更愛提問題,對什麼都感興趣,這對啟發思維有積極作用。高爾基曾經說過:“對於孩子的問題,如果隻回答說:‘等著吧,長大了就會懂。’這等於打消了孩子的求知欲望。”
再次,父母在回答孩子問題時,要有啟發性。要引導孩子注意事物之間的聯係,鼓勵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考找出答案。對一些提的問題古怪、鑽了牛角尖的孩子,父母應該引導,而不要隨便說“不知道”或“說了你也不懂”之類的話,隻要引導得法就可以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又不使孩子胡思亂想。
最後,父母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見解,並適時做出一些回應。這小小的舉動會成為孩子勇敢講下去的強大動力。父母甚至可以采取一些反問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的思路。“你說呢?”等這樣的反問,會將男孩推到主角的位置,讓男孩從他自己的角度重新思考問題,擴展他們的思考世界,使他們的頭腦得到訓練。